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挽汤仲能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抒发个人悲凉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讣至聋三日,悲来赎百身。"
这里的“讣”是耳朵听不见的声音,比喻极度的悲哀。诗人表达了自己深沉的哀痛,要用这种方式来换取一百个生命,这里可能隐喻着个人或社会某种巨大的牺牲与无奈。
"太丘州里化,伯起子孙贫。"
“太丘”是古代地名,这里的“化”意味着变迁和沧桑变化。而“伯起”应指的是历史上的伯夷、叔齐,他们以忠义闻名,但在这里却被描绘为子孙贫困,反映了英雄后裔的落魄命运。
"零落欧门士,消磨濮议人。"
“零落”形容事物破败不堪,“欧门士”指的是失意或失去官职的人。诗中这句表达了对时局变迁、英雄末路的感慨,以及对那些曾经有过壮志豪言但如今已成往事的人们的哀伤。
"殷勤赍掬泪,一洒素车尘。"
“殷勤”意味着深切的怀念,“赍掬泪”是收集眼泪,这里形容诗人悲痛之甚,甚至要把泪水收起来。最后一句中的“素车”指的是普通百姓的车辆,而“洒尘”则比喻着泪水落在车轮所扬起的尘土上,强调了情感的深重。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悲凉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