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皇帝挽词四首(其二)

秦地蟠螭纽,细阳玉象光。

升歌陈备乐,信史记多祥。

夺邑公无怨,开边义侮亡。

威灵对三后,常在白云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秦地的玉器上雕刻着蟠螭图案,散发出细阳般的光泽。
演奏着庆祝的歌曲,展示着丰富的音乐,历史记载着许多吉祥的事件。
夺取城池,公众并无怨言,扩展疆界,以正义之名驱逐侵略者。
他的威严永存,如同面对三位贤明的君主,常常寓居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

注释

秦地:指秦国的土地。
蟠螭:古代神话中的龙形生物。
纽:玉器上的装饰孔或扣。
细阳:形容玉质温润如阳光。
玉象光:玉器表面的光泽像象牙般明亮。
升歌:赞美或庆祝的歌曲。
陈备乐:陈列各种乐器,准备演奏。
信史:可靠的历史记录。
多祥:吉祥之事众多。
夺邑:夺取城池。
公无怨:公众没有怨言。
义侮亡:以正义之名驱逐敌人。
威灵:威严和神灵的力量。
三后:三位贤明的君主。
白云乡:象征仙境或理想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耒的作品,名为《哲宗皇帝挽词四首》之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已故去君主的哀悼和怀念,以及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

"秦地蟠螭纽,细阳玉象光。"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宏伟壮丽的景象,其中“蟠螭”指的是古代建筑上的装饰,如同今天的狮子或其他雕塑,“纽”则是古代服饰上的装饰品,常用玉制成。秦地和细阳都是地名,而“玉象光”可能暗示着皇帝威严与权力的象征。

"升歌陈备乐,信史记多祥。" 这两句表达了对过去盛世的追念,“升歌”意味着奏起赞美之曲,“陈备乐”则是指准备好各种音乐以供祭祀或庆典之用。信史即相信历史,而“记多祥”则是希望历史能够记载更多吉祥之事。

"夺邑公无怨,开边义侮亡。" 这两句反映了对往昔战争的思考,“夺邑”指的是攻占城池,“公无怨”可能是在表达对战争中无辜者命丧的哀伤。而“开边义侮亡”则是指为了国家的安全与正义而进行的扩展国界的行为,尽管如此,仍然难免有所损失和遗憾。

"威灵对三后,常在白云乡。"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先帝英灵不朽的希望,“威灵”是指帝王的英魂,“三后”可能是指历代皇帝或特定朝代的君主。“常在白云乡”则是在形象地表达希望这些英灵能够永远停留在那遥远、宁静的地方,即“白云乡”。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场景和物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逝去辉煌时代的怀念,以及对历史变迁中所蕴含哲理的深刻领悟。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哲宗皇帝挽词四首(其一)

端拱循尧道,无为十六年。

偏师擒颉利,上将勒燕然。

梦损周王寿,丹催黄帝仙。

凄凉旧载笔,恸哭抱残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庚辰腊八日大雪二首(其二)

东州逢腊雪,却忆竟陵梅。

客路人方远,天涯雁欲回。

遥怜檐外白,还点砌边苔。

久是无人过,谁知照酒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庚辰腊八日大雪二首(其一)

平生腊八日,借钵受斋糜。

客路岁将晚,旅庖晨不炊。

持杯从破律,遣兴自吟诗。

何日依禅宿,钟鱼自有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夏日二首(其二)

重云卷雨过山来,遍洒中田到晓回。

错落晴山移斗极,阴森暗峡宿风雷。

佳人夜夜齐纨恨,骚客年年鹎鵊哀。

欲见清秋近消息,月明白露湿苍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