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

花时腊酒照人光,归路春风洒面凉。

刘氏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桃香。

岩头匹练兼天净,泉底真珠溅客忙。

安得道人携笛去,一声吹裂翠崖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花开时节腊酒闪烁着光芒,归途上春风拂面带来清凉。
刘家宅旁的老竹经霜坚韧,戴公山下的野桃花香四溢。
山崖之上瀑布如白练般洁净,泉底珍珠般的水珠溅起,让人心慌。
如何能有隐士持笛而来,笛声穿透翠绿山岗,响彻云霄。

注释

花时:花开的季节。
腊酒:腊月酿制的酒。
照人光:照亮人的光芒。
归路:回家的路。
春风:春天的风。
洒面凉:拂面而来的凉意。
刘氏宅:姓刘的人家的宅院。
霜竹:经霜的竹子。
老:老成。
戴公山:某个叫戴公的山。
野桃香:野生的桃花香气。
岩头:山崖顶部。
匹练:像匹白绸的瀑布。
兼天净:清澈见底,仿佛连天空都映照在其中。
真珠:珍珠。
溅客忙:溅起水珠,令人忙不迭避开。
道人:道士。
携笛去:手持笛子离去。
一声:一曲。
吹裂:吹出激昂的声音。
翠崖冈:青翠的山冈。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情感体验和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开篇“花时腊酒照人光”,设定了一幅春日赏花饮酒的温馨画面,“归路春风洒面凉”则描绘出归途中感受着清新春风的舒适与惬意。

接着,“刘氏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桃香”,通过对特定地点(刘氏宅边、戴公山下的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映射出一种超脱尘世、寂寞幽深的情怀。霜竹老代表着岁月的沧桑与静谧,野桃香则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和自然界的恩赐。

“岩头匹练兼天净,泉底真珠溅客忙”进一步强化了诗中山水之美的描绘。岩石如匹练般洁净连绵,与天地相接,显得庄严而神秘;泉水中的真珠溅起波纹,反映出自然之美的动态活力,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内心对纯净和真实的追求。

最后,“安得道人携笛去,一声吹裂翠崖冈”则是诗人的愿望——如同道人一般自由自在,手持竹笛漫步于山林之间,用一曲清音打破沉默,与大自然对话,达到一种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飞翔。这里的“吹裂翠崖冈”不仅是对音乐力量的赞美,也象征着诗人内在情感的彻底释放。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由和超脱尘世的一种向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其一)

解组归来道益光,坐看百物自炎凉。

捲帘堂上檀槽闹,送客林间桦烛香。

浅量已愁当酒怯,非才犹觉和诗忙。

何人贪佩黄金印,千柱耽耽琐北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景纯见和,复次韵赠之,二首(其二)

人间膏火正争光,每到藏春得暂凉。

多事始知田舍好,凶年偏觉野蔬香。

溪山胜画徒能说,来往如梭为底忙。

老去此身无处著,为翁栽插万松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

不羡腰金照地光,暂时假面弄西凉。

晴窗咽日肝肠煖,古殿朝真屦袖香。

说静故知犹有动,无闲底处更求忙。

先生官罢乘风去,何用区区赋《陟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子玉家宴,用前韵见寄,复答之

自酌金樽劝孟光,更教长笛奏伊、凉。

牵衣男女绕太白,扇枕郎君烦阿香。

诗病逢春转深痼,愁魔得酒暂奔忙。

醒时情味吾能说,日在西南白草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