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其三)

寒雁下荒洲。寒声带影流。便寄书、不到红楼。

如此月明如此酒,无一事、但悲秋。万弩落潮头。

灵胥还怒不。满湖山、犹是春愁。

欲向涌金门外去,烟共草、不堪游。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萧瑟画面。开篇“寒雁下荒洲”,设定了一个秋季的寂静与荒凉场景,远处有寒鸭落在废弃的洲渚之上,给人以时间的荒废和自然的冷清感。

接着,“寒声带影流”继续强化了秋天的声音效果,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冰冷的风声中夹带着树木投射下的长影,一种时间静止而空间延伸的意象。

“便寄书、不到红楼”,诗人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孤独。这里的“红楼”通常指代繁华的地方或是情感的寄托,但书信未能送达,增添了几分哀愁。

“如此月明如此酒, 无一事、但悲秋。”这两句则转向内心的体验。在明亮的月光下饮酒,却无其他事情,只有对秋天的悲伤。这里的“悲秋”不仅是对季节的感慨,也可能包含了诗人对个人境遇或时代变迁的哀叹。

以下,“万弩落潮头。灵胥还怒不。”描绘了一种强烈的动态和紧张的情绪。万箭齐发,象征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压力与冲突,而“灵胥还怒不”则可能暗示着内心的不甘或对现状的抗争。

诗的后半段,“满湖山、犹是春愁。”即便是在秋天,但在湖山之间,依然有着春日的忧虑和思绪。这不仅表达了时间感上的混沌,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

最后,“欲向涌金门外去,烟共草、不堪游。”诗人的情感到此似乎达到了一个顶点。涌金门或许象征着某种理想或者是逃离现实的手段,但最终的决断是在浓烟与野草中,不忍心继续前行。这一幕充满了无奈和放弃,是对整个诗篇情感的总结。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哀愁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语言简洁而富有层次,每一句都在构建一个既冷峻又充满情感的世界。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唐多令(其六)丙申中秋

明月满河洲。星河带月流。料素娥、独倚琼楼。

竟是何年何药误,魂梦冷、不禁秋。少日梦龙头。

知君犹梦不。算虚名、不了闲愁。

便有鹄袍三万辈,应不是、旧京游。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唐多令(其七)

残日下瓜洲。平安火又流。月高高、挂古城楼。

回首少年真可笑,无一事、又悲秋。天在海边头。

天风有意不。结桂枝、袅袅余愁。

不是银河无去路,先不去、后难游。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唐多令(其五)

零露下长洲。云翻海倒流。素娥深、不到西楼。

忽觉断潮归去也,饮不尽、一轮秋。城外土馒头。

人能饮恨不。

古人不见使吾愁,莫有横江孤鹤过,来伴我、醉中游。

形式: 词牌: 唐多令

宴春台.寿周耐轩

五十三年,韶华刚度,今年夏五十三。

瑞鹤朝来,待公弥月重探。人生贵寿多男。

看斓斑室,添个荷衫。□□□,亭亭八面,醉倚红酣。

承平故事,暇日清谈。云龙风虎,塞北江南。

午桥午枕,羲皇白日如惔。

手种蟠桃,明年看取,实大如柑。奈何堪。

天妒人睡美,趣趁朝参。

形式: 词牌: 燕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