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庙

治水弗绩鲧当殛,逃入羽渊为黄能。

韩山东北有荒庙,豕象冕服吁怪哉。

乡社养牲禁畜豕,恐触神怒风雷灾。

秦汉以来不读礼,祝尸鼎俎如优俳。

魂魄久与魑魅杂,野妖阴怪凭草莱。

高山南北二千里,谽豁凿断龙门开。

昆仑长河走出海,神禹功大不可偕。

后王书称嗣天子,永为万世严祠斋。

为崇王像备冠舄,寝庑敞侈完倾摧。

明饬有司正祀典,春秋致祭吾自来。

形式: 古风

翻译

鲧治水无功被处死,逃入深渊化为黄龙。
韩山之北有个荒废的庙宇,祭祀猪象穿着礼服,真是奇怪。
乡村社稷禁止养猪,怕触怒神灵招致风雨灾害。
自秦汉以来,礼仪废弃,祭祀时像优伶一样嬉笑。
他的魂魄长久混杂在妖怪中,野外的妖魔鬼怪借草丛作恶。
高山南北绵延两千多里,峡谷深邃,龙门被凿开。
黄河源自昆仑,神禹的功绩无比伟大。
后世君王书中自称继天子,永远成为万世敬仰的祠庙。
为了崇王的塑像,准备了帽子和鞋子,但殿堂破败不堪。
我命令官吏端正祭祀仪式,春秋两季祭祀,我亲自参与。

注释

鲧:鲧,古代传说中的治水人物。
殛:处死。
羽渊:神话中的深渊,象征死亡或转化。
韩山:古代地名,可能指今天的陕西韩城。
豕:猪。
冕服:古代祭祀时穿戴的礼服。
祝尸:主持祭祀的人。
鼎俎:祭祀用的器皿。
优俳:古代表演滑稽戏的艺人。
魑魅:神话中的山林精怪。
龙门:黄河著名的瀑布。
昆仑长河:指黄河源头。
禹:大禹。
嗣天子:继承天命的君主。
崇王像:崇王的塑像。
冠舄:帽子和鞋子。
寝庑:殿堂。
明饬:明确命令。
祀典:祭祀仪式。
春秋致祭:春秋两季举行祭祀。
吾自来:我亲自参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荒废的庙宇,并通过对鲧神(即大禹)的记述,表达了对古代圣王治水之功的赞颂和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忧虑。

开篇两句“治水弗绩鲧当殛,逃入羽渊为黄能”通过神话传说中的鲧鱼变成大禹的事迹,强调了大禹治水的伟业。接下来的“韩山东北有荒庙,豕象冕服吁怪哉”则描绘了一处被遗忘的庙宇及其周围环境,通过豕象的形象和神秘的气氛,营造出一种超自然与现实交织的景象。

“乡社养牲禁畜豕,恐触神怒风雷灾”表达了对传统礼制的重视,以及对于违背这些礼制可能招致天谴的担忧。随后的“秦汉以来不读礼,祝尸鼎俎如优俳”则批评了自秦汉以降,人们渐渐忽略古代礼仪之美德。

中间部分“魂魄久与魑魅杂,野妖阴怪凭草莱”通过对鬼神、妖怪的描述,渲染出一种阴森诡异的氛围。紧接着,“高山南北二千里,谽豁凿断龙门开”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大禹开辟山脉、治理水患的壮举。

“昆仑长河走出海,神禹功大不可偕”进一步赞颂大禹的伟业,将其比喻为与神同在的存在。末尾部分,“后王书称嗣天子,永为万世严祠斋。为崇王像备冠舄,寝庑敞侈完倾摧”则表达了对圣王继承天命、永存传统祭祀的尊崇。

最后,“明饬有司正祀典,春秋致祭吾自来”强调了维护礼制的重要性,以及诗人对于遵循古代祭祀之道的自信与坚持。整首诗通过对鲧庙的描绘和对大禹治水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思。

收录诗词(459)

李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薙草

众草费薙锄,回首已荒翳。

随处竞茀冗,苟生无远意。

时亦吐柔蔓,牵引强附离。

端居叹力寡,门庭愧芜秽。

形式: 古风

赠张万户征闽凯还

瘴雨蛮烟远蔽空,只将谈笑荡群凶。

旌旗夜捲妖星殒,鼓角秋高杀气雄。

已喜张良还灞上,更须龚遂守闽中。

凯歌声动天颜喜,金虎三珠拟报功。

形式: 七言律诗

襄州大悲像

宝伽如来出海山,隐身自画如来像。

三日开门孤鹤飞,满壁晬容现殊相。

一首千臂眼在手,一一手执各异状。

日月山岳星宿明,钟鼓磬铎琴筑响。

矛戟戈剑利兵锋,瓶钵螺巾宝锡杖。

左右上下满大千,应机妙用不可量。

金光宛转遍沙界,亿万人天尽回向。

昔闻如来发洪誓,慧目无边破诸妄。

我今祝愿果初心,销灭含生多劫障。

形式: 古风

夔州旱

夔人耕山灰作土,散火满山龟卜雨。

春日不知秋有饥,下种计粒手中数。

七月八月旱天红,日脚散血龙似鼠。

污邪瓯窭高下荒,草根木皮何甘苦。

蛮商奸利乘人急,缘江转米贸儿女。

己身死重别离轻,归州州南神有灵。

归人刲羊求山神,驱风洒润应香火,飞点不到巫山村。

巫山县南也伐鼓,不告归神告神女。

江心黑气卷江流,雷车载鬼云中语。

太守身作劝农官,子粒今朝多贷汝。

春种须作三年计,上满隆原下水浒。

他时更勉后来人,老去子孙无莽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