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十可行十颂·宴坐》由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禅宗思想。
首句“清虚之理竟无身”,开篇即点明了禅宗追求的清静虚空之道,并强调了在这一追求中,个人的自我意识(身)变得无关紧要,暗示了超越个体意识,达到心灵纯净的状态。
次句“一念归根万法平”,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核心理念——通过单一的念头回归本源,使世间万物得以和谐统一。这里“万法”代表了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和法则,通过“一念”的作用,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事物被统一于一个根本的真理之下,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后两句“物我顿忘全体露,个中殊不计功程”,则深化了这种超越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体验。在禅宗的修行中,“物我”指的是个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界限,当这一界限被“顿忘”时,意味着个体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超越形式的存在状态。而“全体露”则形象地描绘了在这种状态下,整个宇宙的真相得以显现,一切都被揭示出来,不再隐藏。最后,“个中殊不计功程”表明,在这种超越的体验中,个人的努力和成就变得不再重要,因为真正的领悟和体验已经超出了功利的范畴,达到了一种纯粹的、直接的、内在的觉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禅宗追求的内心平静、超越个体、与宇宙合一的境界,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功利的超越,体现了禅宗哲学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