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刘鹗的《拟古七首(其一)》,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过度劳作和物力浪费的批判。首句“万顷日二升”描绘出广阔土地上的微薄产出,暗示资源的有限;“千间夜六尺”则写出人们为了生活所需,日夜不停地忙碌,但所得甚微。“所用能几何”进一步强调这些辛劳成果的实际价值不大。诗人质疑为何要如此辛苦,“何苦悴心力”,表达了对这种无谓消耗精力的不满。
接下来,“牙筹与鞭算,役役夜继日”形象地刻画了人们在计算和规划中度过的疲惫日子,而“百年俱苍苔”则寓意着这些努力最终可能被遗忘,成为历史的尘埃。“徒资后人惜”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感慨,认为这样的付出只会让后来的人感到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质问,揭示了古代社会中资源分配不均和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