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诗三十首(其一)古离别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形式: 古风

翻译

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
天上的黄云遮蔽了千里,地上的尘埃与黄云相接,天空也暗了下来,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起当时送心爱的人远去的情景,是多么清晰啊,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如今,已经到了深秋,檐前的露已经凝结成团。
蕙草虽然凋零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我担忧的是远方的爱人,不知他在外是否饱暖。
爱人远在天涯,我们长年分别。
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
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注释

蕙草:一种香草。
颜色:表情,神色。
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
寄:寄托。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对远行者深切怀念和不舍之情的诗。开篇"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直接点明了离别的情景,雁门关作为边疆地带,象征着距离的遥远和心境的孤寂。

接着"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则描绘出一幅荒凉天气与渺茫人烟的画面。黄云笼罩,视线被阻隔,更增添了离别之苦和对归期的迫切期待。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表达了时间流逝和情感的积累。昨日相送的情景依旧,而檐前的露水却早已凝结成珠,说明时光飞逝,不可挽回。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则是对生命无常和离别之痛的感慨。蕙草生长于荒野,即使其凋零也不足惜,而真正令人悲哀的是那漫长旅途中的冷清与孤独。

在"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中,诗人用“天涯”形容两人的距离之远,加深了相隔的无尽感。同时,“长别离”的表述,更显现出对久别之痛的心境。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则是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所爱之人的思念。琼树枝象征着高洁无瑕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重逢之人的渴望。

最后"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用菟丝和水萍比喻深情,强调了一颗心灵的坚定与不变。菟丝和水萍都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比喻出即便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会坚守着对所爱之人的思念,这种情感是不可以改变的。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写了离别之痛和对远方游子的深切思念。语言简洁,情感真挚,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34)

江淹(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 字:文通
  • 籍贯: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
  • 生卒年:444—505

相关古诗词

杂体诗三十首(其十三)左记室思咏史

韩公沦卖药,梅生隐市门。

百年信荏苒,何为苦心魂。

当学卫霍将,建功在河源。

圭组贤君眄,青紫明主恩。

终军才始达,贾谊位方尊。

金张服貂冕,许史乘华轩。

王侯贵片议,公卿重一言。

太平多欢娱,飞盖东都门。

顾念张仲蔚,蓬蒿满中园。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杂体诗三十首(其三十)休上人怨别

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

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露彩方泛艳,月华始徘徊。

宝书为君掩,瑶琴讵能开。

相思巫山渚,怅望阳云台。

膏炉绝沈燎,绮席生浮埃。

桂水日千里,因之平生怀。

形式: 古风

杂体诗三十首(其六)刘文学桢感怀

苍苍山中桂,团团霜露色。

霜露一何紧,桂枝生自直。

橘柚在南国,因君为羽翼。

谬蒙圣主私,托身文墨职。

丹彩既已过,敢不自雕饰。

华月照芳池,列坐金殿侧。

微臣固受赐,鸿恩良未测。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杂体诗三十首(其十八)孙廷尉绰杂述

太素既已分,吹万著形兆。

寂动苟有源,因谓殇子夭。

道丧涉千载,津梁谁能了。

思乘扶摇翰,卓然凌风矫。

静观尺棰义,理足未尝少。

囧囧秋月明,凭轩咏尧老。

浪迹无蚩妍,然后君子道。

领略归一致,南山有绮皓。

交臂久变化,传火乃薪草。

亹亹玄思清,胸中去机巧。

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