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太白

采石山头秋月明,姑熟堂下秋水清。

可恨世人皆捉月,如何偏解溺先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翻译

在采石山顶秋夜明亮,姑熟堂下的秋水清澈。
可悲的是世人都想抓住月亮,为何偏偏让先生沉溺其中。

注释

采石山:采石矶,位于安徽省当涂县,以产优质石灰岩而闻名。
秋月明:秋天的月光皎洁明亮。
姑熟堂:可能指某个地方或建筑,姑熟是古代地名,今安徽芜湖一带。
秋水清:秋天的水面清澈。
皆:都。
捉月:比喻追求虚幻或难以得到的事物。
溺:沉溺,过度喜爱以至于不能自拔。
先生:对有一定地位或学问的人的尊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舜民的作品,名为《吊太白》。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伟大诗人李太白(唐朝)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世人不识才华的哀叹。

首句“采石山头秋月明”,描绘了一幅清朗的秋夜景象。采石即指采石江畔,山头上的秋月洒落着清辉,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次句“姑熟堂下秋水清”,则是诗人在描绘另一个静谧的场景——姑熟堂下的秋水。水清澈见底,与前句的月光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

接下来两句“可恨世人皆捉月,如何偏解溺先生”是诗人发出的感慨。这里的“捉月”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捉取,而是一种比喻,用以指代世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占有。而“溺先生”则特指李白,意为世人不理解、不珍惜甚至是误解这位伟大的诗人。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世态的不满,以及对于先贤才华的怀念与尊敬。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物描写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于李太白才情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不识才华、不珍惜人才的无奈和悲哀。

收录诗词(308)

张舜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诗人陈师道之姊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字:芸叟
  • 籍贯:邠州(今陕西彬县)
  • 生卒年:1065

相关古诗词

吕子固小女哀辞

伯道无儿可典刑,中郎有女最聪明。

季拿却返商山葬,阿软空留洛下情。

令祖六男皆磊落,名孙一女又凋零。

茫茫此理终难问,忍听人间哭子声。

形式: 七言律诗

行运河辛大观先行以此走寄

同下龟山时,舟行篙参差。

夜投洪泽口,访问失所之。

不应一日力,解至淮阴祠。

长淮自风浪,竟夕起忧疑。

旦日坐闸中,听水忘朝饥。

清泠见杂咏,蓊密闻群咿。

就柳喜高荫,避桥嫌窄卑。

凉风吹水面,襟袖不假披。

新螯与老鲑,登俎辄无遗。

饱食却思睡,睡起复何为。

稍厌理文字,惟思弄孙儿。

尚有数舟酒,独酌非所宜。

好话不得吐,两日舌如茨。

舟行虽云乐,先后不可期。

争如鞍马间,吟啸长追随。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君马黄

君马良,乘乘黄。仆臣御,守法度。

乍可三驱失前禽,不可一朝为诡遇。

假使四牡,项领无害。

六辔如组,周旋中规,折旋中矩。

听和鸾之声,遵康庄之路。马不骇舆,君子安处。

如欲登九折之险,走羊肠之阻,蒙犯霜露,跌踢风雨。

虽使造父再生,王良复出,予亦未知其如何尔。

形式: 乐府曲辞

吴山堂

楚客对吴山,归心常自苦。

守土切须防,半夜俱飞去。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