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过尽长淮未见山,倦寻残梦独凭栏。
风烟渐欲回春眼,不似蒋陵江上看。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远幽深的意境,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往昔的追怀和现实中的孤独感慨。
"过尽长淮未见山"一句,设定了一个广阔而开阔的水域空间,没有高山作为视觉上的依托,这种地理环境营造出一种无边界的感觉,暗示诗人心境的辽远和迷茫。
接着"倦寻残梦独凭栏"一句,则透露出诗人的情感世界。这里的“倦寻”表达了一种疲惫不堪的情绪,而“独凭栏”则强化了这种孤独感,凭栏凝望,仿佛在寻找那些已经逝去的梦境。
第三句"风烟渐欲回春眼",通过“风烟渐欲回”的描写,表明时光的流转和季节的更迭,而“春眼”则是对即将到来的新生事物的一种期待与憧憬,但这种期待又带有一丝不确定性。
最后一句"不似蒋陵江上看",通过否定性的表述,强调了诗人此时心境与以往不同。这里的“蒋陵江”可能是某个特定的记忆场所,而现在的感受已经无法和过去相提并论。
整体而言,这首诗运用自然景物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现实时的孤独与无奈。
不详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白雾苍烟昼不分,竹风梢雨乱纷纷。
杖藜来往成何事,添我胸中一壑云。
皮似稗柿松而剥,核如龙眼味甘鲜。
满盘的皪如金弹,丛之分尝忆去年。
踏尽东西散胜岩,却提只履过江南。
远人若解真常位,不碍携庵到处参。
新亭花木低几杖,叶幄已成藏远山。
小渚云生夜深月,十分秋思五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