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雨诗

吴江之南,是曰丰国,五种之生天下食。

一岁不登,吾民菜色。

如何天不仁,纵彼旱孽称其神。

矫矫赤龙推火轩,来自东南山。

咸池愞水不敢沃,阳侯失色愁烹煎。

况兹畎亩流涓涓,何足吸之唇齿间。

但见禾与黍,蓬勃红尘起。

土伯敕其属,扫路迎饥鬼。

哀哉氓蚩蚩,托身釜鬲惟蒸炊。

小人怨咨君子知,天生天杀今其时。

我闻皇穹大德在生育,爱养万物同婴儿。

产民之身赋民食,中道绝之何所为。

当时冥冥间,委任非其宜。

山川之神各守土,群龙受位司天池。

上帝当轩亲戒敕,十日一雨无愆期。

帝心仁且信,临下固不疑。

谓言庶事有分职,屏去视听思无为。

安知愚下鬼,负德孤恩难制指。

弄天之权侮人命,贪嗜牛羊邀祭祀。

忽焉一物不称情,因教此旱灾生灵。

雷霆之官畏罪莫敢谏,头枕天鼓眠不醒。

帝在紫微垣,下隔千里云。

徒劳衔血向空哭,帝心虽圣安得闻。

北斗侍帝侧,斡运气母均四时。

五星暨众宿,照曜亡偏私。

夫何容此鬼,恣行胸臆轻天威。

定是机务繁,耳目有所遗。

小臣亦何者,草莽负奇节。

欲系神颈无长绳,欲斩龙头剑锋缺。

皇穹如未察凶邪,空使小臣心郁结。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觏的《闵雨诗》,通过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现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天道不仁、天灾连连以及统治者的不作为的深刻感慨。全诗语言苍凉,情感强烈,充满了悲愤和批判。

诗中“吴江之南,是曰丰国”开篇直接点出了地点,表明这是一个本应富饶的地方,但接着便是对自然灾害的描绘,“五种之生天下食。一岁不登,吾民菜色。”这里通过反差的手法,强调了天灾带来的痛苦。

“矫矫赤龙推火轩,来自东南山。咸池愞水不敢沃”则是对干旱之灾的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自然力的无情与威力。随后,“阳侯失色愁烹煎。况兹畎亩流涓涓,何足吸之唇齿间。”诗人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民的痛苦以及对天灾无力的哀叹。

接下来的“但见禾与黍,蓬勃红尘起。土伯敕其属,扫路迎饥鬼。”则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揭示了统治者的失职和人民的悲惨处境。诗中不断强调天灾带来的苦难,以及对上天的质疑和不满,如“哀哉氓蚩蚩,托身釜鬲惟蒸炊。”这里通过反问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无力感和悲愤。

在后半部分,“我闻皇穹大德在生育,爱养万物同婴儿。产民之身赋民食,中道绝之何所为。”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质疑,认为他们没有尽到养育百姓的责任。

随后的“当时冥冥间,委任非其宜。山川之神各守土,群龙受位司天池。”则是诗人通过神话传说来批判现实,表达了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失序的不满。

最后,“帝在紫微垣,下隔千里云。徒劳衔血向空哭,帝心虽圣安得闻。”这里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以及对他们的批判和无奈。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丰富的情感表现以及巧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满。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闵俗

君门若无禄,陈编孰能读。

公庭若无法,秽德谁不足。

煦煦儒者言,沈沈小人腹。

伤心勿复道,拂弦寄清曲。

形式: 古风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二)七星杉

五行与万类,有象皆在天。

如何彼杉树,反更侔星躔。

予思古昔意,欲媚兹山巅。

草木尚有斗,人物谁非仙。

栽培自何代,衰老今多年。

大旱不减翠,涉春无益鲜。

生当好世界,过尽閒云烟。

房心欲布政,柱石安可捐。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九)丹霞洞

山西十数里,乃是丹霞洞。

直上穷云霓,中宽入罂瓮。

红尘生不识,明月手可捧。

人家千里庭,泉源六月冻。

风雨气势恶,草木精神竦。

灵物少形见,仙官何职贡。

俗缘易厌倦,世事足愁痛。

寄语松上鹤,他年期一控。

形式: 古风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八)虎跑泉

虎跑本何为,彼将对以臆。

有如大丈夫,卓尔抱刚直。

盗泉既不饮,谮人亦不食。

山中小禽兽,何足劳捉搦。

勇气无所泄,爪地成遗迹。

地神嘉乃诚,水源如开辟。

寻常窃六畜,夜傍人墙壁。

是与豺狼同,闻此宜惭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