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九)丹霞洞

山西十数里,乃是丹霞洞。

直上穷云霓,中宽入罂瓮。

红尘生不识,明月手可捧。

人家千里庭,泉源六月冻。

风雨气势恶,草木精神竦。

灵物少形见,仙官何职贡。

俗缘易厌倦,世事足愁痛。

寄语松上鹤,他年期一控。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山西数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丹霞洞的地方。
它直通云端,内部宽敞得能容纳大瓮。
红尘纷扰,这里的人们从未见识过,只有明亮的月亮可以亲手捧起。
即使千里之外的人家,这里的泉水在六月依然冰凉。
风雨天气凶猛,草木显得格外挺拔。
神奇的事物形态少见,仙人们不知献奉何种贡品。
世俗的牵绊容易让人厌倦,世事纷扰令人忧愁。
我告诉松上的仙鹤,期待着未来的某一天能再见一面。

注释

丹霞洞:红色的山洞。
穷云霓:高入云霄。
罂瓮:古代的大容器。
红尘:指世俗社会。
明月:明亮的月亮。
千里庭:遥远的人家庭院。
六月冻:形容泉水清凉。
风雨气势恶:风雨猛烈。
灵物:神秘或非凡的事物。
仙官:神仙官员。
俗缘:世俗的缘分。
愁痛:忧虑和痛苦。
松上鹤:象征高洁的仙人。
期一控:期待再次相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山洞——丹霞洞,位于山西十数里之遥。"直上穷云霓,中宽入罂瓮"形象地描述了洞穴的壮丽景观,它直接通向云霄,中间宽阔如同古代盛放酒肉的器具。这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隐喻着诗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红尘生不识,明月手可捧"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于纯净美好的向往。这里的“红尘”指的是凡尘俗世,而“明月”则象征着清净和灵性。"人家千里庭,泉源六月冻"进一步描绘了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风雨气势的描述,以及草木精神的表现,渲染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同时,"灵物少形见,仙官何职贡"表达了诗人对于神秘世界的好奇和向往,这里“灵物”指的是那些难以捉摸的神秘存在,而“仙官”则是那些居住在仙境中的超自然生物。

最后,"俗缘易厌倦,世事足愁痛"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纷争和烦恼的厌倦和悲哀之情。"寄语松上鹤,他年期一控"则是诗人对未来某个时刻能与自然界中自由飞翔的鹤共鸣的憧憬。这不仅是一种对于自然的向往,也是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表达。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八)虎跑泉

虎跑本何为,彼将对以臆。

有如大丈夫,卓尔抱刚直。

盗泉既不饮,谮人亦不食。

山中小禽兽,何足劳捉搦。

勇气无所泄,爪地成遗迹。

地神嘉乃诚,水源如开辟。

寻常窃六畜,夜傍人墙壁。

是与豺狼同,闻此宜惭色。

形式: 古风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三)炼丹井

丹灶久已毁,井泉空独存。

此地非常地,今人非昔人。

我愿刀圭药,轻举朝明宸。

一言洗天日,万物归阳春。

群仙谁嫉妒,使我身漂沦。

俯视废井水,欲饮碍荆榛。

徘徊片云下,泣涕沾衣巾。

少壮几何时,且醉樽中醇。

形式: 古风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四)玳瑁石

前有县大夫,取此石为器。

嚣然夸谓予,材与工俱美。

如何尔乡人,器用曾莫备。

无乃居荒陬,俗鄙不喜事。

答云此石坚,攻磨动时岁。

官用钱出民,民用钱出已。

出民官不知,喜事诚可贵。

出已乃伤财,谁能不惜费。

大夫闻此言,如有所忿戾。

今君倡是诗,敢以报嘉惠。

形式: 古风

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六)流杯池

幽居久不乐,心死如湿灰。

闻言山有池,仙客曾流杯。

披衫向西坐,欲望无崇台。

何当命游宴,尽聚不羁才。

顾恐狭隘地,未足开吾怀。

仰手斸河汉,决向天南来。

移舟复转岳,壅遏成环回。

横持北斗柄,量尽酒星醅。

箕踞接下流,一歃空千罍。

八风助吟倡,万怪供嘲谐。

醉来散发卧,蝇声视霆雷。

冷笑势利子,茫茫尘土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