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祠湖上作

还山映平湖,未厌伤极目。

篮舆值初晴,步步转湖曲。

宿雾郁乔林,寒曦煦穹谷。

废刹今几时,浮图在山腹。

村荒樵牧多,岁晚粳稻熟。

曲岸倒菰蒲,回潭聚凫鹜。

前瞻岚岭分,右顾缘原绿。

游眺暂萧疏,沉吟反羁束。

斋祠奉简书,尸素惭微禄。

日暮闻幽禽,眷此林下宿。

形式: 古风

翻译

归山倒映在平静的湖面,我并未感到厌倦,只是心中满是伤感。
乘着竹轿在雨后初晴的日子,每一步都沿着湖边曲折的小路前行。
早晨的雾气笼罩着高大的树林,寒冷的阳光照耀在山谷中。
那废弃的寺庙如今已过去多久,佛塔孤独地坐落在山腰间。
村庄荒芜,放牧和砍柴的人很多,年末稻米已经成熟。
弯曲的河岸倒映着菰蒲,回环的潭水聚集着野鸭和鸳鸯。
向前看,山岚如画,向右望,原野一片翠绿。
短暂的游览让我略感寂寞,深思却使我陷入束缚。
我在简陋的祠堂供奉着简单的仪式,对微薄的俸禄感到惭愧。
日落时分,听到幽静的鸟鸣,我更眷恋这片林下的栖息之地。

注释

还山:归山,指诗人返回山中。
伤极目:极目,远望,此处表达伤感之意。
篮舆:竹轿。
寒曦:寒冷的阳光。
废刹:废弃的寺庙。
粳稻:一种常见的稻米品种。
菰蒲:水生植物,常见于池塘或河边。
羁束:束缚,限制。
尸素:指清贫的生活。
幽禽:幽静的鸟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还山映平湖,未厌伤极目。”开篇即以壮丽的山水画面吸引读者,山峦连绵映照在平静的湖面上,诗人的目光游移不定,显得心旷神怡。

“篮舆值初晴,步步转湖曲。”接下来,诗人乘坐简陋的车辆,在初晴的阳光下缓缓行进,每一步都在湖岸上转折,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使人仿佛能听到波光粼粼的声音。

“宿雾郁乔林,寒曦煦穹谷。”诗中的自然景观层次分明,早晨的薄雾缭绕在树林中,阳光透过树梢,温暖而又柔和地照进幽深的山谷。

“废刹今几时,浮图在山腹。”诗人提及一座荒废了很久的寺庙,以及远古留下的图画隐藏于山之腹,这些细节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对过去的怀念。

“村荒樵牧多,岁晚粳稻熟。”随后描绘的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樵夫牧童的身影在田间出现,而年迈时分的稻谷已经成熟,这是对农耕生活的一种赞美。

“曲岸倒菰蒲,回潭聚凫鹜。”诗中的湖岸蜿蜒曲折,小船停靠其旁,水鸟在潭中嬉戏,显示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前瞻岚岭分,右顾缘原绿。”诗人面对着连绵不绝的山脊,回首时又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草原,这样的视角转换,让读者也跟随诗人的脚步游历于这片美丽的自然之中。

“游眺暂萧疏,沉吟反羁束。”在短暂的闲适与思考中,诗人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而又深邃。

“斋祠奉简书,尸素惭微禄。”这里展示了诗人的谦逊与感恩之情,他在简单的居所中阅读着古籍,对自己微薄的福祉感到愧疚。

“日暮闻幽禽,眷此林下宿。”随着夜幕降临,远处传来了鸟儿归巢的声音,诗人决定留宿于这片树林之下,这样的结尾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淡定与满足。

收录诗词(662)

张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字:巨山
  •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1096—1184

相关古诗词

柴门晚步

柴门一延伫,暮色集四山。

雨歇林蔼变,岁阴岚气寒。

峰高看月上,巢昏迟鸟还。

游眺暂自适,裴回反长叹。

幽思招隐作,怆恨南涧篇。

羁怀定谁识,凄然独掩关。

形式: 古风

致爽亭二首(其二)

桑柘落洲渚,澄潭渔艇集。

幽禽忽飞来,斜日水光溢。

形式: 五言绝句

致爽亭二首(其一)

雾豁空江平,林疏远山出。

龙溪夜来雨,爽气侵衣湿。

形式: 五言绝句

读赵飞燕外传杂诗七首(其五)

燕燕承恩住远条,初能顺息度寒宵。

如何不以斯术进,却使甘心慎恤胶。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