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覆釜山僧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埽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馀。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翻译

晚年才明白清静无为的道理,日渐与尘世人群疏远。
准备去远方的山中拜访僧人,先打扫干净破旧的屋庐。
果然从云雾缭绕的山峰中,回望我这杂草丛生的居所。
坐在草地上吃着松针碎屑,焚烧香料阅读道教的书籍。
点燃灯火白昼即将消逝,敲响的磐磬声夜晚才刚开始。
一旦领悟到寂静是快乐之源,这样的日子闲适而有余味。
想念归隐并不需过于深沉,人生如梦,世间一切如虚空。

注释

晚知:晚年才知晓。
清净理:清静无为的哲理。
日与人群疏:每天与人群交往减少。
将候:准备去等候。
远山僧:住在远处山中的僧侣。
弊庐:破旧的屋舍。
果从:果然从。
云峰里:云雾缭绕的山中。
蓬蒿居:形容环境荒芜,杂草丛生的住所。
藉草:坐在草地上。
饭松屑:以松针为食,象征简朴的生活。
焚香:烧香,常用于冥想或祈祷。
看道书:阅读道教的经典。
然灯:点燃灯火。
昼欲尽:白天即将结束。
鸣磬:敲击磐磬,佛教或道教仪式中的敲钟声。
夜方初:夜晚刚刚开始。
一悟:一旦领悟。
寂为乐:寂静是快乐。
此日闲有馀:这一天闲适而富有余味。
思归何必深:想要归隐的心情不必过于强烈。
身世犹空虚:对人生的感慨,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空虚无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表达了诗人在物欲横流、纷扰复杂的人生中逐渐醒悟到内心的清净与宁静,并且这种觉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淡薄,与世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疏远。

"将候远山僧,先期埽弊庐"则显示了诗人对隐居山林、追寻佛法的心向。"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通过对比高洁的云峰与自己所处的低洼之地(蓬蒿指野草丛生之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和现实环境的不满。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这一段落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专注于修行的生活状态。藉草作床,松屑为食,焚香表明对佛法的虔诚,读道书则是精神上的追求。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种宁静的环境中,时间也是在不断流逝的。"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指出白天即将过去,而晚上的钟声才刚开始,表明时间的流转无常。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中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快乐。"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馀"意味着诗人通过对佛法的一次领悟而获得了宁静之乐,并且这种快乐是超越世俗纷争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富余。

最后,"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思考。即便是在山林中隐居,也不需要刻意追求深山幽谷,只需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在。

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对佛法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对于自然、宁静和超脱世俗的一种普遍情怀。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

天子幸新丰,旌旗渭水东。

寒山天仗外,温谷幔城中。

奠玉群仙座,焚香太乙宫。

出游逢牧马,罢猎见非熊。

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

灵芝三秀紫,陈粟万箱红。

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

谋犹归哲匠,词赋属文宗。

司谏方无阙,陈诗且未工。

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

形式: 排律

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高楼望所思,目极情未毕。

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

悠悠长路人,暧暧远郊日。

惆怅极浦外,迢递孤烟出。

能赋属上才,思归同下秩。

故乡不可见,云水空如一。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

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

画鹢移仙妓,金貂列上公。

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

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

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

形式: 排律

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

太阳升兮照万方,开阊阖兮临玉堂。

俨冕旒兮垂衣裳,金天净兮丽三光。

彤庭曙兮延八荒,德合天兮礼神遍。

灵芝生兮庆云见,唐尧后兮稷卨臣。

匝宇宙兮华胥人,尽九服兮皆四邻,乾降瑞兮坤降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