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其三)次韵楼友观潮

银塘江上,展鲛绡初见,长天一色。

风拭菱花光照眼,谁许红尘轻积。

转盼冯夷,奔云起电,两岸惊涛拍。

振空破地,水龙争喷吟笛。

客有步屧江干,胸吞奇观,寄英词元白。

素壁淋浪翻醉墨,飘洒神仙踪迹。

好待波匀,横飞小艇,快引香筒碧。

烟消月出,不眠拚了通夕。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翻译

在银塘江上,初次展开鲛绡,天空与水面连成一片。
清风吹过,菱花倒映,明亮耀眼,谁能容忍红尘在此轻易堆积。
目光流转,冯夷(水神)驾驭着云和电,江两岸惊涛拍岸。
巨浪翻腾,仿佛水龙争先喷涌,如同笛声吟唱。
岸边有人缓步,目睹这奇景,以元白诗风记录下来。
洁白的墙壁上,醉墨淋漓,仿佛神仙留下的踪迹。
期待波浪平静,小舟横飞,快意地划动香筒泛舟。
烟雾散去,明月升起,我决定整夜不眠欣赏这一切。

注释

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细薄丝绸。
红尘:指世俗尘世。
冯夷: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
素壁:洁白的墙壁。
香筒:古代用于散发香料的小竹筒,此处代指船桨。
通夕:整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景图。开篇“银塘江上,展鲛绡初见,长天一色”几句,勾勒出一派清新脱俗的江水风光。"展鲛绡"意指波涛汹涌,"初见"表明诗人首次目睹此景,"长天一色"则形容广阔天空与江面相接,色彩统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接着,“风拭菱花光照眼,谁许红尘轻积”两句,诗人借风吹拂水面、菱角花光芒闪耀之景,表达了对尘世烦恼的超脱与淡漠。"风拭菱花"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活力,"谁许红尘轻积"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尘世生活的豁达。

“转盼冯夷,奔云起电,两岸惊涛拍”几句,再现出江水激荡、云雾翻腾、雷鸣电闪的壮观场景。"转盼冯夷"形容波涛汹涌之势,"奔云起电"则表现了天气的变化,"两岸惊涛拍"强调了江水的磅礴声势。

“振空破地,水龙争喷吟笛”两句,更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动感。"振空破地"形容声音之大,震耳欲聋,"水龙争喷吟笛"则以水龙喻江水,以其起伏如龙,竞相吐纳,形象生动。

“客有步屧江干,胸吞奇观,寄英词元白”几句,诗人自称为“客”,表达了对这番景色的独特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渴望。"步屧江干"显示出诗人的脚步声随着江水的起伏而变化,"胸吞奇观"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而“寄英词元白”则表明了诗人对于古代诗人(如元好问、白居易)风格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素壁淋浪翻醉墨,飘洒神仙踪迹。好待波匀,横飞小艇,快引香筒碧”几句,以"素壁淋浪"比喻诗人心中的艺术理想,"翻醉墨"则表达了对书写的热爱和沉醉。而“飘洒神仙踪迹”则是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好待波匀"显示出诗人等待江水平静时刻,"横飞小艇"描绘了诗人乘舟游弋的意趣,"快引香筒碧"则表达了一种急切的心情,渴望在这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寻得精神上的慰藉。

整首诗通过对江景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深入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个人情感的流露。

收录诗词(652)

史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 字:直翁
  • 号:真隐
  • 籍贯:明州鄞县
  • 生卒年:1106年—1194年

相关古诗词

念奴娇.中秋

碧天似水,看常娥摩出,一轮寒璧。

桂魄扶疏光照耀,尘界都成银色。

万象森罗,羞明卷彩,黯淡唯今夕。

风高露重,井梧湿翠时滴。

谁信鹤发婆娑,鄮峰真隐,对影为三益。

虎绕龙蟠丹就后,一颗清辉的国。

不养银蟾,不关玉兔,到处无亏蚀。

三千行满,也能飞上璇极。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念奴娇(其二)亲情拾得一婢,名念奴,雪中来归

枝头蓓蕾,褪红绡微露,江南春色。

多谢东风吹半朵,来入骚人瑶席。

粉脸轻红,芳心羞吐,别有真消息。

妆台帘卷,寿阳著意留得。

好是雪满群山,玉纤频捻,泛清波文鹢。

深院相逢人尽道,标格都从天锡。

梦蝶徒劳,霜禽休妒,争奈伊怜惜。

高楼谁倚,寄言休为横笛。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明月逐人来.寿仙翁

莫嫌春浅。寒威俱敛。阳和至此时方见。

木君敷令,把雪霜扫断。要集德星胜伴。

为有仙翁,正尔名喧蕃汉。眉寿比、聃彭更远。

兼资勋业,已中双雕箭。清步槐庭影满。

形式: 词牌: 明月逐人来

武陵春.戴昌言家姬供春盘

报道东皇初弭节,芳思满凌晨。争看钗头彩胜新。

金字写宜春。四坐行盘堆白玉,纤手自和匀。

恰似蟾宫妙丽人。将月出浮云。

形式: 词牌: 武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