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群公秋登琴台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翻译

古迹引发感慨,琴台空荡无人烟。
静静地凝视过往尘埃,千年历史仿佛昨日重现。
从此处开始远望,历代贤人似在邀请共聚。
品德与形体精神崇高无比,谁能知晓天地之遥阔。
四季更迭何其迅速,六月竟有秋蝉鸣叫。
万物归于白帝掌控,广袤平原上红日映照天际。
依然面对夏日酷暑,何时能有凉风拂面。
屋檐下燕雀忙碌,大雁展翅欲乘风翱翔。
世间万物各得其所,我心向往渔夫樵夫的生活。
猛然间又沉醉其中,手中还紧握着酒杯里的瓢。

注释

古迹:历史遗迹。
琴台:古代音乐台。
遗尘:过去的痕迹。
千载:千年。
临眺:远望。
群贤:众多贤人。
德:品德。
天地:天地之间。
四时:四季。
倏忽:快速。
万象:万物。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凉飙:凉风。
燕雀:小鸟。
鸿鹄:大雁。
渔樵:打鱼砍柴,指隐居生活。
兀然:猛然。
尊中瓢:酒杯中的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天登上琴台,怀古思今的情景。开篇“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即设定了一种历史的沉重与自然的宁静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心思考,回顾过往,觉得时间飞逝,千年如一日。

接下来,“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回首往昔,感慨于曾经与众多贤士交游的时光。他们或许已经不在,但精神世界中的交流却依旧弥漫。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则是对古人德行和精神境界的赞美之词,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宇宙渺茫、人类渺小的感慨。

随后,“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描绘出季节更替的迅速与自然界的壮观景象,时间和空间在诗人眼中变得神秘而宏大。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表达了诗人对于炎热夏日的厌倦,以及期待秋风凉爽到来的心情。

接下来的“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则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景象:燕子在屋檐上穿梭飞翔,而大鹤则用力气扇动着翅膀。这些动态的形象增添了诗中的生命力。

“物性各自得,我的心在渔樵”表达了对自然规律顺应而生的赞美,以及诗人自身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

最后,“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诗人似乎在酒精的作用下再次沉浸于醉乡,手中的酒杯依旧紧握,这不仅是对酒的喜爱,更是对自由自在生存状态的一种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迹、自然景观以及个人情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

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

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屋]韵

同群公题郑少府田家

郑侯应悽惶,五十头尽白。

昔为南昌尉,今作东郡客。

与语多远情,论心知所益。

秋林既清旷,穷巷空淅沥。

蝶舞园更闲,鸡鸣日云夕。

男儿未称意,其道固无适。

劝君且杜门,勿叹人事隔。

形式: 古风

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

知君爱鸣琴,仍好千里马。

永日恒思单父中,有时心到宛城下。

遇客丹青天下才,白生胡雏控龙媒。

主人娱宾画障开,只言骐骥西极来。

半壁䟃?势不住,满堂风飘飒然度。

家僮愕视欲先鞭,枥马惊嘶还屡顾。

始知物妙皆可怜,燕昭市骏岂徒然。

纵令剪拂无所用,犹胜驽骀在眼前。

形式: 古风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

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若临瑶池前,想望昆崙丘。

回首见黛色,眇然波上秋。

深沈俯峥嵘,清浅延阻修。

连潭万木影,插岸千岩幽。

杳霭信难测,渊沦无暗投。

片云对渔父,独鸟随虚舟。

我心寄青霞,世事惭白鸥。

得意在乘兴,忘怀非外求。

良辰自多暇,欣与数子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