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野寺千家外,闲行晚暂过。
炎氛临水尽,夕照傍林多。
境对知心妄,人安觉政和。
绳床摇麈尾,佳趣满沧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与心灵世界的和谐统一。"野寺千家外,闲行晚暂过",诗人在田野间的佛寺旁悠然自得地走着,夕阳西下,给人一种时间的流逝感和对生活的思考。"炎氛临水尽,夕照傍林多",炎热的空气贴近河面,晚霞如织,映照在林间,使人感到夏日的宁静与美好。
"境对知心妄,人安觉政和",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来领悟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意识到人们在这种环境中会感到平安,社会秩序井然。"绳床摇麈尾,佳趣满沧波",这里的“绳床”可能是指寺庙中的简易卧具,而“麈尾”则是一种美丽的动物,比喻诗人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如同水波荡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心灵平静与社会和谐的向往。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清新,表现出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
不详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日落问津处,云霞残碧空。
牧牛避田烧,退鹢随潮风。
回首故乡远,临流此路穷。
翩翩青冥去,羡彼高飞鸿。
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
溪云杂雨来茅屋,山雀将雏到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
灞陵谁宠葬,汉主念萧何。
盛业留青史,浮荣逐逝波。
陇云仍作雨,薤露已成歌。
悽怆平津阁,秋风吊客过。
黄鸟鸣园柳,新阳改旧阴。
春来此幽兴,宛是谢公心。
扫径兰芽出,添池山影深。
虚名随振鹭,安得久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