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朝游沧海东,暮归何太速。
祗因骑折白龙腰,谪向人间三十六。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诗人以轻松愉悦的笔触,表达了一种超脱现实、遨游仙境的情怀。
“朝游沧海东”,这一句设定了诗人的精神旅程,从早晨开始,沧海往往象征着广阔无垠的空间和深邃的智慧,这里则是诗人心灵自由飞翔的所在。沧海东,可能暗指东海或者更远的地方,也许只是一个虚构的仙境。
“暮归何太速”,随后,到了傍晚时分,诗人却感到时间流逝得异常迅速。这不仅是对时间感知的一种描绘,更是表达了诗人在这幻想世界中的留恋之情。暮归,即便是返回现实的生活,也带有一丝无奈和不舍。
“祗因骑折白龙腰”,这一句则更加神奇,白龙通常象征着祥瑞与力量,但这里却被诗人的骑乘所折断。这一幕既富有想象力,又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挑战或超越。在古代文化中,龙常代表着帝王或仙人,这里折断白龙腰,或许是诗人在幻想中表现出的勇气与挑战。
“谪向人间三十六”,最后一句则充满了神秘色彩。这里的“谪”字有贬低、降职之意,诗人似乎是在说自己被贬到凡尘世界中的某个地方——“三十六”。这一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常带有一种完整与和谐的意义,但在此处,它却显得有些突兀,不知是指具体的地理位置还是抽象的概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时间、空间和现实与幻想之间关系的独特处理,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精神状态。它不仅是一次美好的心灵旅行,也是对个人意志与宇宙力量相互作用的一种深刻表达。
不详
[公元?年至九七五年前不久]字不详,徙居金陵。生年不详,约卒于宋太祖开宝八年以前不久,年三十六岁。唐时累官虞部员外郎、内史舍人。在南唐时期,从挽救危难时局出发,借鉴《周礼》古经实行变法,变法很快失败,但其变法思路与历史影响不可抹杀。通过发掘考察李觏、王安石的有关作品,可以证明变法对李觏、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影响,王安石变法是包括、李觏在内的晚唐以来南方文化的一个合理发展
谁家旧宅春无主,深院帘垂杏花雨。
香飞绿琐人未归,巢燕承尘默无语。
劝君此醉直须欢,明朝又是花狼藉。
烛与人相似,通宵遽白煎。
不应须下泪,祗是为人然。
古今逢此夜,共冀泬㵳明。
岂是月华别,祗应秋气清。
影当中土正,轮对八荒平。
寻客徒留望,璿玑自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