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寺居寄岳麓禅师二首(其一)

门前石路彻中峰,树影泉声在半空。

寻去未应劳上下,往来殊已倦西东。

髭根尽白孤云并,心迹全忘片月同。

长忆高窗夏天里,古松青桧午时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门前的石板路直通向山峰中央,树影和泉水的声音回荡在半空中。
寻找前路不应劳心于上下的攀爬,往来已久让人厌倦了东西的奔波。
胡须花白如同孤独的云朵相伴,心境全然遗忘,只与天上的一弯明月相仿。
常常回忆起高窗下夏天的情景,古松和青翠的桧树在午时微风中摇曳。

注释

门前:家门口。
石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
彻中峰:一直通到山峰的中间。
树影:树木的影子。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半空:空中,半空中。
寻去:寻找前行的路。
未应:不应该。
劳上下:辛苦地爬上爬下。
往来:来来往往,指频繁的行程。
殊已:已经非常。
倦:厌倦。
西东:泛指各个方向,这里指四处奔走。
髭根:胡须的根部。
尽白:全白了,形容年老。
孤云:孤独的云朵,比喻孤独的人。
并:一起,相伴。
心迹:内心的想法和行为的痕迹。
全忘:完全忘记。
长忆:常常回忆。
高窗:高处的窗户。
夏天里:在夏天的时候。
古松:古老的松树。
青桧:青翠的桧树。
午时风:正午时分的微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门前石路彻中峰",表明诗人所居之地与外界隔绝,只有一条石头小路通往远方的高峰,给人一种深藏不露的感觉。"树影泉声在半空"则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观,其中树木投影和泉水的声音似乎悬浮于半空中,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诗人通过"寻去未应劳上下,往来殊已倦西东"表达了他对于尘世间纷争与奔波的态度,即使寻找也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回响,反而感到疲惫不堪。这里的"上下"和"西东"暗示了一种无处不在却又无所适从的迷茫感。

随后,"髭根尽白孤云并,心迹全忘片月同"则是诗人自述,他的胡须已然雪白,与天上的孤独云彩相伴,而内心的忧虑与世间的一切往事都已经被遗忘,与那轮明月共享一份宁静。

最后两句"长忆高窗夏天里,古松青桧午时风"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片段的怀念。在高高的窗前,他回忆着夏日的阳光,而那些古老的松树和青色的桧树在午后的微风中轻轻摇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道林寺居寄岳麓禅师二首(其二)

山袍不称下红尘,各是闲居岛外身。

两处烟霞门寂寂,一般苔藓石磷磷。

禅关悟后宁疑物,诗格玄来不傍人。

月照经行更谁见,露华松粉点衣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道林寓居

秋泉一片树千株,暮汲寒烧外有馀。

青嶂这边来已熟,红尘那畔去应疏。

风骚未肯忘雕琢,潇洒无妨更剃除。

即问沃州开士僻,爱禽怜骏意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塘上闲作

闲行闲坐藉莎烟,此兴堪思二古贤。

陶靖节居彭泽畔,贺知章在镜池边。

鸳鸯著对能飞绣,菡萏成群不语仙。

形影腾腾夕阳里,数峰危翠滴渔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感时

忽忽枕前蝴蝶梦,悠悠觉后利名尘。

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

终与狐狸为窟穴,谩师龟鹤养精神。

可怜颜子能消息,虚室坐忘心最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