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吴安晚

徂谢易永久,奄忽移阴阳。

涖卜告门东,日月得其良。

祖载出中庭,送子归山岗。

愁云结重阴,白日黯无光。

前旌御广柳,丹旐随风翔。

徒御皆涕零,素骥亦悲鸣。

行行适幽宅,税驾斯焉藏。

明器杂前陈,苞筲瘗柩旁。

顾视但漫漫,长夜永无明。

骨月行当化,魂气杳飞扬。

恸哭不复闻,祭奠安能尝。

送者各自归,谁为少徬徨。

狐兔如有情,时来戏玄堂。

千秋万古后,犹悲思故乡。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挽吴安晚》由明代史鉴所作,以哀悼之辞,描绘了丧葬之仪的庄严肃穆与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首句“徂谢易永久,奄忽移阴阳”开篇即道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逝者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短暂却留下永恒的光辉。接着“涖卜告门东,日月得其良”描述了选择吉日良辰进行丧葬仪式的情景,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之情。

“祖载出中庭,送子归山岗”则展现了送别仪式的庄重,祖灵引领,将逝者送往山岗安息,象征着灵魂的归宿。接下来“愁云结重阴,白日黯无光”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渲染了悲伤的氛围,仿佛整个天地都因失去了一位重要人物而黯然失色。

“前旌御广柳,丹旐随风翔”描绘了送葬队伍的壮观景象,旌旗飘扬,丹旐(丧旗)在风中飘舞,象征着对逝者的哀悼与敬意。而“徒御皆涕零,素骥亦悲鸣”则通过人与马的反应,进一步强化了悲伤的情绪,连马匹也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离世而哀鸣不已。

“行行适幽宅,税驾斯焉藏”描述了送葬队伍最终到达墓地,停下车马,将逝者安葬的过程。接下来“明器杂前陈,苞筲瘗柩旁”则展示了墓葬中的物品布置,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与祝福。

“顾视但漫漫,长夜永无明”表达了对逝者永远沉睡于黑暗之中的无奈与哀伤,而“骨月行当化,魂气杳飞扬”则暗示了逝者灵魂的解脱与自由,化为月光,飞翔于天地之间。

“恸哭不复闻,祭奠安能尝”则表达了对逝者再也无法听到亲人哭泣、品尝祭品的遗憾与不舍。最后“送者各自归,谁为少徬徨”描绘了送葬队伍各自返回,只有孤寂与思念留下的场景,而“狐兔如有情,时来戏玄堂”则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生物以情感,它们似乎也在陪伴着逝者,为其守灵。

“千秋万古后,犹悲思故乡”则以深远的视角,展望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距离,即便在千秋万古之后,人们仍会怀念逝去的亲人,思念故乡。整首诗通过对丧葬仪式的细腻描绘与对逝者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死、哀悼与怀念的独特理解与表达方式。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慈节吟

薄命婴祸罹,良人忽摧夭。

哀哉襁中儿,呱呱泣昏晓。

殉死非所难,奈此孤而藐。

宗祊与族姓,所系良不小。

忍死少须臾,辛勤抚而保。

盛年谢膏泽,潜身处深窈。

近市愧轲亲,延宾慕陶媪。

儿成奉祠祀,春秋荐蘋藻。

身为朱氏妇,庶几以终老。

荣名靡所图,节义乃常道。

形式: 古风

读钓台集

子陵遁世士,因乱在齐邦。

羊裘物色中,三徵往帝乡。

傲睨帝王尊,唾视名利场。

辞荣良足钦,适用非所长。

观其卧床对,岂不由衷肠。

愿从巢父流,接迹颍水阳。

诏许放还山,于焉渔且耕。

君臣义交尽,故旧情靡忘。

希文守兹郡,披榛吊颓荒。

饰词荐蘋藻,伐石铭文章。

节礼两言立,日月可争光。

如规莫加圆,如矩莫加方。

后贤务新奇,论议太低昂。

遂令礼贤举,造化聚讼端。

唯陵固汉人,清节起东京。

况之三代士,斯言殊未当。

逝者如有闻,应亦以为平。

遥遥望云山,永言多慨慷。

形式: 古风

秋日杂兴和程学士克勤韵(其一)

㶁㶁涧下水,萧萧竹间风。

爱此幽且深,葺宇当其中。

既无纷嚣杂,且有静省功。

吾道在方策,隽永将无穷。

至理苟冥会,万象咸昭融。

悠然起遐思,忘彼南山崇。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秋日杂兴和程学士克勤韵(其二)

率溪有精舍,是为咸买居。

所恶乃声利,所好在诗书。

闭关谢往来,长年味道腴。

衣食常不给,举世笑为愚。

孰知南山翁,怀此久踟蹰。

鱼鸟虽可乐,独行无与俱。

惟应浴沂者,庶几为我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