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八咏录五(其三)虾子禅

谁云俨师示化所,馀香未绝天花雨。

痴禅狡狯悉共知,嚼碎红须化龙舞。

痴禅化去虾亦存,至今法门无尽灯。

风雨几度惊山灵,庭前柏树犹青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唐奎的《静安八咏录五(其三)虾子禅》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诗中以“虾子禅”为题,巧妙地将禅学与自然界中的小生物——虾子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

首句“谁云俨师示化所,馀香未绝天花雨”,以疑问的语气引出话题,仿佛在询问世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神秘的化境,而这种化境并未完全消失,依然以余香和天花的形式在人间飘散。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余香和天花分别代表了精神的延续和启示,暗示着禅学的智慧和教义仍在人间流传。

接着,“痴禅狡狯悉共知,嚼碎红须化龙舞”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禅学的深邃与奇妙。痴禅,即痴心于禅,不为外物所动;狡狯,则是机智灵活,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诗人通过“嚼碎红须化龙舞”的形象比喻,展现了禅者在修行过程中,通过内心的转化,最终达到超越世俗、化身为龙的境界。这里的“红须”可能象征着修行过程中的执着或烦恼,而“化龙舞”则是对修行成功后的自由与解脱的生动描绘。

“痴禅化去虾亦存,至今法门无尽灯”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痴禅虽已离去,但虾子(作为虾子禅的象征)却依然存在,这表明禅学的智慧和教义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后来者前行。这里的“法门无尽灯”寓意着禅学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它都能照亮人们的心灵之路。

最后,“风雨几度惊山灵,庭前柏树犹青青”两句,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结尾,既是对前文禅学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应,也表达了诗人对禅学持久生命力的赞美。风雨的侵袭并未能改变山灵的宁静,正如禅学的智慧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熠熠生辉;而庭前的柏树依旧青翠,象征着禅学的教义如同生命之树,生生不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虾子禅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禅学的深邃与智慧,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对永恒真理的追求与赞美。

收录诗词(6)

唐奎(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奎字文昌

  • 籍贯:晋阳

相关古诗词

静安八咏录五(其四)讲经台

师遗台石苍苔厚,兔葵燕麦生禅肘。

当时公享七十年,石丈人中谁肯首?

我来作志写长文,可叹昔人谀墓金。

自喜文章如谢朓,涅槃重问远公林。

形式: 古风

静安八咏录五(其五)沪渎垒

吴淞江上袁公垒,千年何处寻遗址。

石犀半落江水中,秋老芦花三十里。

五百马尘今尚飞,啾啾赤子将安归?

月明古堞急鼓鼙,孤臣有泪空沾衣。

形式: 古风

静安八咏录五(其六)芦子渡

耶城东来芦子渡,万顷芦花失江路。

明月清秋作雪飞,村中不见将军墓。

只今海内风尘昏,移家来就渔樵伦。

处处桑麻有闲地,纷纷桃李傍公门。

形式: 古风

西门穷阴连莽苍,东南巨浸接微茫。

形式: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