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风非幡无处著,是风是幡无著处。

辽天俊鹘悉迷踪,踞地金毛还失措。

呵呵呵,悟不悟。

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宋代的禅宗诗《偈》,由释普崇所作,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风”与“幡”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悟”的追求。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宇宙真理与个人觉悟的关系。

“非风非幡无处著,是风是幡无著处。”这两句开篇即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世间的事物是否真的可以被明确地归类为“风”或“幡”,还是它们的存在状态总是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之中?这里,“风”与“幡”分别代表了外在现象与内在感知,通过“非”与“是”的对比,诗人暗示了事物本质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辽天俊鹘悉迷踪,踞地金毛还失措。”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辽阔天空中的猛禽(俊鹘)迷失了方向,地面上的金色狮子(可能象征着某种权威或力量)也失去了行动的准则。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类社会中人们迷失自我、失去方向感的隐喻。

“呵呵呵,悟不悟。”诗人以笑声作为回应,似乎在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觉醒与领悟。这里的“悟”不仅指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更强调了个人内心世界的觉醒和超越。

最后,“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这句话以谢三郎(可能是指谢灵运,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的形象,表达了在孤独与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主题。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智慧和解脱,往往需要在远离尘嚣、静观自然的过程中,通过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反思来获得。

整体而言,这首《偈》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引导读者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反思自我与宇宙的关系,追求内心的觉醒与超越。

收录诗词(1)

释普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酬普首座偈

性空老人何快活,只有三衣并一钵。

丛林端的死心儿,见胆开谈心豁豁。

有时吹笛当言说,一声吹落西江月。

桃花庵中快活时,往往观者舞不彻。

甚道理,能欢悦,摇手向人应道别。

堪笑无人知此意,尽道称锤硬似铁。

难瞒唯有当行家,为报临机莫漏泄。

形式: 偈颂

悼普首座偈

僧不僧,俗不俗,曾得死心亲付嘱。

平生知命只逍遥,行道苦无清净福。

东西南北放痴憨,七十七年?怪足。

黍桶里著到,波涛里洗浴,个中谁会无生曲。

随潮流去又流归,莫是庵前恋筇竹。

呵呵呵,老大哥,快活谁人奈汝何。

形式: 偈颂

休将碧落中秋节,来并曹溪无相月。

冷淡无关玉兔光,虚明直透银蟾穴。

圆不圆,缺不缺,一道灵光无间歇。

照人何处不分明,直下承当眼添屑。

本无生,亦无灭,只有休心最亲切。

采石江头弄影时,谪仙到此空颠蹶。

形式: 偈颂

中秋不见月偈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

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青山。

形式: 偈颂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