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钟漕汝强四首(其一)

雾豹成文不厌深,喧卑何事竞翰音。

为言墨客誇三赋,那似仙翁振八吟。

欲继高踪其敢后,下看浮世岂须临。

何时蜡屐携筇杖,来拨衡云一万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雾豹的纹路深沉而迷人,为何喧嚣中还要争鸣诗韵。
文人墨客夸耀多次创作,怎比得仙翁激昂的八声吟唱。
想要追随高尚的足迹,我怎敢落后,俯瞰世间无需亲自降临。
何时能穿着木屐持竹杖,探索那万丈衡山云海。

注释

雾豹:比喻深沉有内涵的人或事物。
翰音:指诗歌、文辞。
墨客:指文人。
三赋:多次创作或作品。
仙翁:尊称年长有德的文人。
八吟:形容诗篇众多或吟诵声宏亮。
高踪:高尚的足迹或成就。
蜡屐:古代一种木底鞋,这里代指闲适的游历。
筇杖:竹杖,古人出行常携带,象征隐逸生活。
衡云:衡山的云雾,象征高远的境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胡寅的作品,标题为《和钟漕汝强四首(其一)》。诗中,诗人以“雾豹成文”起笔,形象地描绘了深沉内敛的气质,暗示了钟汝强的才华如同雾中的豹纹,虽隐而不失其华贵。接下来,诗人批评了一些人过分追求表面的声誉,与钟的真正才情形成对比,认为他们夸耀之作无法与钟的深厚底蕴相比。

“仙翁振八吟”一句,将钟比喻为仙翁,赞美他的诗歌声韵悠扬,超越常人。诗人表达自己对钟汝强的敬仰,表示不敢落后于他的高远境界,并对尘世的浮躁表示轻蔑,认为无需过于关注。最后,诗人表达了期待与钟一同游历山水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携手共探衡山之巅,寻找文学的极致。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钟汝强诗才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共同追求文学高峰的向往。

收录诗词(636)

胡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学者称致堂先生,后迁居衡阳。胡安国弟胡淳子,奉母命抚为己子,居长。秦桧当国,乞致仕,归衡州。因讥讪朝政,桧将其安置新州。桧死,复官。与弟胡宏一起倡导理学,继起文定,一代宗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著作还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斐然集》等

  • 字:明仲
  • 籍贯: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
  • 生卒年:公元1098年~公元1156年

相关古诗词

和唐坚伯留题庄舍(其二)

卧看月落半瑶环,起唤清风紫翠间。

玩意诗书千古乐,放怀天地一身閒。

几多倦鸟归何晚,无限浮云去未还。

不向此中真得趣,更论盘谷与商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和唐寿隆上元五首(其五)

几年踪迹远中台,梦想传柑宴斝开。

懒拥牙旗穿市去,纵看玉李堕天来。

从教独照青藜炬,莫使轻吹画角梅。

也有江风浮綵巘,坐令形势卷东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唐寿隆上元五首(其四)

山褰云色暗阳台,俄复晨曦万里开。

行雨忽随新梦断,春风还似故人来。

精神总属陶潜柳,燮理须归傅说梅。

已共此邦同乐岁,更须躬稼辟田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唐寿隆上元五首(其三)

名章络绎走陪台,得对春风一笑开。

楼外未知明月出,袖中疑有夜光来。

秀如王子登门竹,味胜曹公止渴梅。

已向歌谣挹和气,预知丰稔变污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