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中行出守章贡

力为君王乞得州,补天未了石还收。

人才自系国轻重,吾道亦关公去留。

殿角才辞槐影日,船头便转荻花秋。

竞誇祖帐都门外,谁识眉攒杜甫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我竭尽全力为君王争取一个州,补天工程还未完成石头还需收集。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人才,我的道路也关乎着公义的去留。
刚刚离开宫殿,告别槐树的阴影,就已驶向船头,迎接荻花飘落的秋季。
人们争相夸赞宴会的盛况在都门外,又有谁知道我眉头紧锁,心中充满杜甫般的忧虑。

注释

力:力量。
君王:帝王。
乞:请求。
补天:古代神话中女娲补天。
石:石头。
收:收集。
人才:杰出的人才。
自系:直接相关。
国:国家。
轻重:重要性。
吾道:我的原则或道路。
公去留:公义的去留。
殿角:宫殿的一角。
槐影:槐树的影子。
日:白天。
船头:船的前端。
荻花:秋天的芦苇花。
祖帐:古代送别时设的帷帐。
都门:都城的门口。
眉攒:眉头紧锁。
杜甫愁:像杜甫那样的忧虑。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赴任途中的情感和思考。开篇“力为君王乞得州,补天未了石还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以及希望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如同传说中补天的故事一样。

接着,“人才自系国轻重,吾道亦关公去留”展示了作者作为一名官员,对于国家的人才选拔与任用感到自己也有责任,同时也反映出个人对于仕途的关切和迷茫。

“殿角才辞槐影日,船头便转荻花秋”则是对即将离别和新环境的描绘。作者刚刚告别了朝廷的大殿,而自己的船已经行进到充满芦苇之处,季节也从夏转向秋,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变迁的感受。

最后,“竞誇祖帐都门外,谁识眉攒杜甫愁”中的“祖帐”可能指的是古代帝王或尊者的庙宇,而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无人理解自己的孤独感。通过提及唐代诗人杜甫的眉头紧锁,传递出自己内心的忧虑和复杂情绪。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在仕途上的忠诚、责任与孤独。

收录诗词(34)

危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文学家、诗人。原名科,自号巽斋,又号骊塘。淳熙十四年进士,调南康军教授,擢著作郎兼屯田郎官,出知潮州,又知漳州。卒年七十四,文为洪迈所赏,诗与杨万里唱和,著有《巽斋集》

  • 字:逢吉
  • 籍贯:抚州临川(今属江西)
  • 生卒年:1158~1234

相关古诗词

借诗话于应祥弟有不许点抹之约作诗戏之

我有读书癖,每喜以笔界。

抹黄饰句眼,施朱表事派。

此手定权衡,众理析畎浍。

历历灿可观,开卷如画绘。

知君笃友于,因从借诗话。

过手有约言,不许一笔坏。

自语落我耳,便觉意生械。

明朝试静观,议论颇澎湃。

读到会意处,时时欲犯戒。

将举手复止,火侧禁搔疥。

技痒无所施,闷怀时一噫。

只可捲还君,如此读不快。

千驷容可轻,君抱亦少隘。

昨问鸡林人,尚有此编卖。

典衣须一收,吾炙当痛嘬。

形式: 古风

郭公篇

郭公郭公,闻尔失国春秋时,何事到此犹悲啼。

郭公前言亡国故,当时只缘臣子误。

百年社稷不得归,而今家住柘冈西。

满目春风都是恨,声声说与齐侯知。

国亡矣,君勉之。

形式: 古风

接客篇

接客接客,高亦接,低亦接。

大儿稳善会传茶,小儿踉蹡能作揖。

家人不用剪髻云,我典唐书充馔设。

唐书典了犹可赎,宾客不来门户俗。

形式: 古风

水龙吟.庆齐年诸丈

洛阳九老图中,当时司马年犹小。

争如今夕,举杯相劝,十人齐寿。

已幸同庚,何分雌甲,本无多少。

但有头可白,无愁可解,只如此、都赢了。

庆礼十年还又,更十年、依前难老。

尽教百岁,做人高祖,见孙白首。

却要从今,探梅脚健,看山眼好。

赖天公,顿得东园长在,陪歌陪酒。

形式: 词牌: 水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