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自延平归赍至御扎

春风一夕动三山,使者持旌出汉关。

万里干戈传御札,十行书字识天颜。

身留绝塞援枹伍,梦在行朝执戟班。

一听纶言同感激,收京遥待翠华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此诗由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名为《李定自延平归赍至御札》。诗中描绘了李定从遥远的边疆归来,携带着皇帝的诏书,穿越汉关,行程万里,传递战事信息的情景。诗中不仅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与忠诚,也体现了朝廷对边防的重视和对将士们的关怀。

首句“春风一夕动三山”,以春风喻指皇帝的诏令,生动地描绘了诏令如同春风般一夜之间吹拂过三山,预示着重大事件的发生。接着,“使者持旌出汉关”一句,通过描述使者手持旌旗出关,形象地展示了诏令的传达过程,同时也暗示了边疆与朝廷之间的紧密联系。

“万里干戈传御札,十行书字识天颜”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诏令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边疆的传播速度之快。通过“万里”、“十行”等词语,诗人巧妙地将空间距离与信息传递的速度进行了对比,凸显了朝廷与边疆之间的信息沟通效率。

“身留绝塞援枹伍,梦在行朝执戟班”则通过对比现实与梦境,表达了边疆将士对朝廷的忠诚与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他们虽身处边塞,但心系朝廷,梦中仍能与朝廷的将领们并肩作战,共同捍卫国家的尊严。

最后,“一听纶言同感激,收京遥待翠华还”两句,表达了对皇帝诏令的深深感激之情,并期待着能够共同收复失地,迎接皇帝的归来。这不仅是对李定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全体将士及天下百姓共同愿望的表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与忠诚,以及他们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渴望,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对边疆的高度重视和对将士们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不去(其一)

不去围城拥短辕,栖栖犹自向平原。

此心未忍轻三晋,愿见辛垣尽一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不去(其二)

落日江津送伍员,秋风垄上别徐君。

偶来圯下逢黄石,便到山中卧白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不去(其三)

欲投海岛问田横,却恨三齐路不平。

记作安平门下客,当时曾见火牛兵。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赋得老鹤万里心用心字

何来千岁鹤,忽下九皋音。

一自来凡境,推颓已至今。

临风时独舞,警露亦长吟。

乍识人民异,还悲岁月侵。

早寒江上笛,秋急戍楼砧。

木落依空沼,云多失旧林。

三株天外冷,甲子世间深。

尚想蓬莱晓,终思弱水阴。

神州迷再举,碧落杳千寻。

多少乘轩者,知同一寸心。

形式: 排律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