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八首(其六)

一法既通,万法无碍。拈起笊篱,放下布袋。

形式: 偈颂 押[队]韵

鉴赏

这首诗出自宋代僧人释思慧的《偈八首》之六,以禅宗思想为底蕴,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领悟佛法的境界。

“一法既通,万法无碍。”开篇即点明了佛法的精髓,强调一旦理解并掌握了佛法的核心真理(一法),那么面对宇宙万物(万法)时便能心无障碍,自由自在,体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包容性。

“拈起笊篱,放下布袋。”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佛法。笊篱和布袋在这里象征着生活中的琐事与负担。通过“拈起”与“放下”的动作,诗人表达了修行者在面对生活中的事务时,能够以佛法的智慧去选择、处理,既能积极应对,又不失清净之心。这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放下,更是对内心杂念的摒弃,达到心灵的解脱与自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智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收录诗词(10)

释思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八首(其八)

闰年节候晚,六月始梅蒸。

一番云过一番雨,半日阴来半日晴。

草鞋烂却浑闲事,苦是禅人眼不醒。

形式: 偈颂

偈四首(其一)

妙高山顶,云海茫茫。少室岩前,雪霜凛凛。

齐腰独立,徒自苦疲。七日不逢,一场懡㦬。

别峰相见,落在半途。只履西归,远之还矣。

形式: 偈颂

偈四首(其三)

一切法无差,云门胡饼赵州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惭愧太原孚上座,五更闻鼓角,天晓弄琵琶。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偈四首(其四)

南询诸友,踏破草鞋。绝学无为,坐消日月。

凡前易脱,圣解难忘。但有纤毫,皆成渗漏。

可中为道,似地击山。应物显形,如驴觑井。

纵无计较,途辙已成。若论相应,转没交涉。

勉诸仁者,莫错用心。各自归堂,更求何事。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