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咏史》由清代诗人张宗辉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与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句“清谈无实竟何成”,开篇即点明了主题,批评那些空谈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行为,指出这种行为最终无法成就任何实际成果。这里的“清谈”指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议论或讨论,往往缺乏实际行动力。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浮夸言论的批判,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
次句“空使深源负盛名”,进一步阐述了前一句的观点,指出那些空谈者虽然可能拥有很高的声望和名声,但实际上却因缺乏实际行动而辜负了人们的期望。这里“深源”可以理解为深藏于内心的知识或能力,但因为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第三句“一样东山闲养望”,转而描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隐居避世。这里引用了东晋时期名士谢安的故事,他在东山隐居,看似闲适自得,实际上却在等待时机,准备为国家效力。诗人在这里将这种隐居生活与前两句形成对比,暗示了真正的价值在于适时的行动而非单纯的隐逸。
最后一句“谢公终不负苍生”,是对谢安的肯定,表明尽管他曾经隐居东山,但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负人民的期待,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句话既是对谢安个人品质的赞扬,也是对所有历史人物的期待——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以实际行动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比空谈与实际行动,以及隐居与为国效力两种生活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价值的思考: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名声与地位,更在于能否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不负人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