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忽示登高作,能宽旅寓情。
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
草得风光动,虹因雨气成。
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体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怀和深厚的山水之情。
“忽示登高作,能宽旅寓情。”表达了诗人突然被告知要登上高处去写诗,这个行为本身就能让心情舒畅,缓解旅途中的寂寞感。
“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指的是在有闲暇的时候,弹奏琴瑟的乐曲,心中对山水的思考是那样的清澈和深远。
“草得风光动,虹因雨气成。”则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草儿在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而彩虹正是在雨后的云雾中形成的。
“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诗人谦虚地表示自己不过是跟随着巴人(古代指居住在长江上游一带的民族)的音乐节奏而已,并不敢说自己的声音与众相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好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清澈。
不详
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
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
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
星罗牛渚夕,风退鹢舟迟。
浦溆尝同宿,烟波忽间之。
榜歌空里失,船火望中疑。
明发泛潮海,茫茫何处期。
江路经庐阜,松门入虎溪。
闻君寻寂乐,清夜宿招提。
石镜山精怯,禅枝怖鸽栖。
一灯如悟道,为照客心迷。
客舟贪利涉,闇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