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少林寺

步入招提路,因之访道林。

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

双树含秋色,孤峰起夕阴。

屧廊行欲遍,回首一长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我踏入招提寺的道路,因此去探访道林。
古老的石龛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香气四溢的小径通往深远的白云之间。
两棵树木在秋季展现出丰富的色彩,孤独的山峰在傍晚时分投下阴影。
我几乎走遍了木屐廊,回望这一切,不禁长声吟咏。

注释

步入:进入。
招提路:招提寺的道路。
因之:因此。
道林:道林寺。
石龛:古旧的石室。
苔藓积:覆盖着厚厚的苔藓。
香径:香气弥漫的小路。
白云深:云雾缭绕。
双树:两棵树。
含秋色:呈现出秋天的色彩。
孤峰:孤独的山峰。
夕阴:傍晚的阴霾。
屧廊:木屐廊。
遍:走遍。
回首:回头。
长吟:长声吟唱。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禅意的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游览少林寺时的宁静心境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开篇“步入招提路,因之访道林”两句,设置了一种寻觅禅意、探访佛法的氛围,引出了主角即是这座著名的寺庙。

接着,“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展现了诗人眼中的景象:古老的岩洞被青苔所覆盖,散发出淡雅之香;寺院中的小径缭绕着迷人的白云,这些都让人感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样的描写,不仅勾勒出自然美景,更映射出诗人内心对宁静和谐的向往。

“双树含秋色,孤峰起夕阴”两句,则通过季节的转换和光影的变化,增添了一种淡远之感。这里的“双树”可能指的是寺院中两棵并立的古树,它们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庄严;而“孤峰起夕阴”,则是说一座山峰在傍晚时分散发出幽暗的影子,增添了景色的一丝神秘。

结尾的“屧廊行欲遍,回首一长吟”表达了诗人在游览中对这份美好场所的不舍,以及内心深处的感慨。这里,“屧廊”,即是寺院中的长廊,诗人几乎走遍了整个廊道;“回首一长吟”,则是在最后回望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情怀化作了一声长叹。

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少林寺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诗人在其中所体验到的内心世界,传达了对佛法、自然和生命深处的赞美与思考。

收录诗词(270)

戴叔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字:幼公(一作次公)
  • 籍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
  • 生卒年:732—789

相关古诗词

游清溪兰若

西看叠嶂几千重,秀色孤标此一峰。

丹灶久闲荒宿草,碧溪深处有潜龙。

灵仙已去空岩室,到客唯闻古寺钟。

远对白云幽隐在,年年不离旧杉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湘中怀古

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

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

楚亭方作乱,汉律正酬功。

倏忽桑田变,谗言亦已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登楼望月寄凤翔李少尹

陌上凉风槐叶凋,夕阳清露湿寒条。

登楼望月楚山迥,月到南楼山独遥。

心送情人趋凤阙,目随阳雁极烟霄。

轩辕不重无名客,此地还能访寂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