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函可创作的《示学人三十首》中的第六首。诗中以“古人身上肉,今人足下尘”开篇,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历史的流转与世事的变迁描绘得淋漓尽致。古人曾经视为珍贵之物的肉体,在时间的长河中化为了今人的脚下尘土,寓意着万物皆有生灭,世间一切终将归于尘土。
接下来,“尘为人所贱,昔时曾自珍”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尘土在人们眼中本是低贱之物,但在古人看来却可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转变反映了人类价值观的变迁,以及对事物认知的相对性。
“幻躯何足论,所贵得其真”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认为,生命的躯体不过是幻象,真正值得追求的是生命的本质和真理。这不仅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也是对精神追求的呼唤。通过这首诗,释函可向学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重视精神境界的思想,鼓励人们在纷扰的世间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佛教中关于无常、空性和追求内心真谛的理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