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客行皆有为,师去是闲游。

野望携金策,禅栖寄石楼。

山深松翠冷,潭静菊花秋。

几处题青壁,袈裟溅瀑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旅行的人各有目的,老师离开却像是闲游。
在野外远望时带着金策,修行生活寄宿在石楼。
山林深处松树苍翠而冷清,潭水静谧秋菊盛开。
何处题写在青石墙上,僧衣被瀑布溅湿了流痕。

注释

客:旅行者。
行:行走。
皆:都。
为:目的。
师:老师。
去:离开。
闲游:无事的游览。
野望:在野外眺望。
携:携带。
金策:指佛经或智慧之策。
禅栖:修行居住。
石楼:石头建造的楼阁,可能指寺庙。
山深:山林幽深。
松翠:松树翠绿。
冷:清冷。
潭静:潭水宁静。
菊花秋:秋季的菊花。
题:题写。
青壁:青色的墙壁。
袈裟:僧人的长袍。
溅瀑流:被瀑布溅湿的水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客人在山中闲游时偶遇一位禅师准备离开的情景。诗中的“客行皆有为,师去是闲游”表明客人的旅行是出于某种目的,而禅师的离去则是无目的的自由漫步。这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野望携金策,禅栖寄石楼”中的“金策”可能指的是禅师手持的法器或是象征智慧的物品,而“石楼”则是禅师暂时栖息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两句描绘了禅师在大自然中的修行生活,既有孤独沉思的一面,也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

“山深松翠冷,潭静菊花秋”则是对景色的描写,“山深”、“松翠冷”形象地表达了山中的宁静与清凉,而“潭静菊花秋”则捕捉到了水边的安详以及秋天菊花盛开的画面。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境澄明的氛围。

最后两句“几处题青壁,袈裟溅瀑流”则是诗人对禅师所到之处留下墨迹和禅师袈裟在山涧中洗濯的情景进行描绘。这里的“题青壁”可能是指禅师在岩石上留下诗句或是智慧的象征,而“袈裟溅瀑流”则展现了禅师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以及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禅师生活状态的捕捉,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心灵境界。

收录诗词(173)

朱庆馀(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声名大震

  • 籍贯:越州(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26

相关古诗词

送僧往太原谒李司空

已共邻房别,应无更住心。

中时过野店,后夜宿寒林。

寺去人烟远,城连塞雪深。

禅馀得新句,堪对上公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送僧往台岳

五城初罢讲,海上忆闲行。

触雪麻衣静,登山竹锡轻。

天寒岳寺出,日晚岛泉清。

坐与幽期遇,何人识此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僧游温州

夏满随所适,江湖非系缘。

卷经离峤寺,隔苇上秋船。

水落无风夜,猿啼欲雨天。

石门期独往,谢守有遗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僧游缙云

但望青山去,何山不是缘。

寺幽堪讲律,月冷称当禅。

水落无风夜,猿吟欲雨天。

寻师若有路,终作缓归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