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版长老,作此诗

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

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

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

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丛林深邃百丈长,法脉分支繁茂生。
哪怕山路多崎岖,也要前来拜玉师。
暂借柏树为媒介,询问竹笋幼童期。
瓦砾尚能述往昔,这智慧怎能无识?

注释

丛林:广袤的森林。
法嗣:佛法的后代,指僧侣弟子。
横枝:旁逸斜出的树枝。
石头路:艰难的山路。
玉版师:比喻德高望重的禅师。
柏树子:柏树籽,可能暗指禅修者。
箨龙儿:竹笋的别称,象征新生和希望。
瓦砾:废弃的砖瓦,象征过去的遗迹。
此君:对竹子的尊称,也指有学问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禅诗,诗中描述了与一位名为器之的高僧的交流和对他的赞誉。

“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这里以树木比喻佛法的传承和发展,丛林指的是茂密的森林,比喻禅门的法脉;百丈则形容其深远和广大;法嗣是指禅宗的师承关系,横枝则象征着法脉的繁盛与多样。

“不怕石头路,来参玉版师。”这两句表达了对器之师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敬意。石头路形容的是禅修的道路崎岖而困难,而来参则是指来寻访和学习;玉版师则是对器之的尊称,表示其德高望重,如同玉一般珍贵。

“聊凭柏树子,与问箨龙儿。”这两句诗则表现了与器之在自然环境中交流的场景。柏树子可能指的是柏树下修禅的僧侣,而箨龙儿则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可能是对某类生物或自然现象的一种戏谑式称呼。

“瓦砾犹能说,此君那不知。”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器之师傅的赞赏和不解。瓦砾指的是碎石小砾,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也能被器之所开示,显示出其深厚的禅理;而“此君那不知”则可能是一种谦逊或自嘲,也有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于器之师傅境界的钦佩与困惑。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王子直去岁送子由北归,往返百舍,今又相逢赣上,戏用旧韵,作诗留别

米尽无人典破裘,送行万里一邹游。

解舟又欲携君去,归舍聊须与妇谋。

闻道年来丹伏火,不愁老去雪蒙头。

剩买山田添鹤口,庙堂新拜富民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戏赠虔州慈云寺鉴老

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

窗间但见蝇钻纸,门外惟闻佛放光。

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

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帖,贫甚,至食不足

扬雄老无子,冯衍终不遇。

不识孔方兄,但有灵照女。

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

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

枯肠五千卷,磊落相撑拄。

吟为蜩蛩声,时有岛、可句。

为语里长者,德齿敬已古。

如翁有几人,薄少可时助。

形式: 古风

永和清都观道士,童颜鬒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

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羁枕未容春梦断,清都宛在默存中。

每逢佳境携儿去,试问行年与我同。

自笑馀生消底物,半篙清涨百滩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