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往寿州淮路寄刘长卿

榛草荒凉村落空,驱驰卒岁亦何功。

蒹葭曙色苍苍远,蟋蟀秋声处处同。

乡路遥知淮浦外,故人多在楚云东。

日夕烟霜那可道,寿阳西去水无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茂盛的榛草覆盖着荒废的村庄,一年忙碌又能有何成就。
清晨的芦苇丛中,昏暗的色彩渐行渐远,各处都能听到蟋蟀的秋声。
家乡的道路遥遥,我知道它延伸到淮河之外,亲朋好友大都在楚地的东方。
日暮时分,烟雾和霜露难以言表,而寿阳西去,河水无尽流淌。

注释

榛草:茂密的杂草。
村落:村庄。
空:荒废。
驱驰:忙碌。
卒岁:终年。
何功:有何成就。
蒹葭:芦苇。
曙色:清晨的光线。
苍苍:昏暗。
处处:各处。
同:相同。
乡路:家乡道路。
遥知:遥遥可知。
淮浦:淮河。
故人:老朋友。
楚云东:楚地东方。
日夕:傍晚。
烟霜:烟雾和霜露。
那可道:难以言表。
寿阳:地名,这里代指远方。
水无穷:河水无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凉与孤寂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榛草荒凉村落空,驱驰卒岁亦何功”两句,设定了整首诗的基调,通过荒凉的榛草和空寂的村落,反映出时间在不断流逝,但却没有留下什么实际的成就或意义。

接着“蒹葭曙色苍苍远,蟋蟀秋声处处同”两句,以蒹葭的苍苍色彩和蟋蟀的鸣叫,营造出一个深秋的静谧景象。这里的“苍苍”形容蒹葭的颜色,也隐含着一种淡淡的忧郁情绪,而蟋蟀的声响,则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寂静和孤独。

诗人的思绪随后转向远方,“乡路遥知淮浦外,故人多在楚云东”两句透露出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怀念。这里的“淮浦外”和“楚云东”,不仅是地理上的指示,也象征着心中的遥远与隔绝。

最后,“日夕烟霜那可道,寿阳西去水无穷”两句,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景物时的感慨和生命无常的情怀。日落时分的烟霜,以及寿阳西行的河流,都成为时间永恒而人类生命有限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哲思和对人生易逝的无奈感受。

收录诗词(228)

皇甫冉(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字:茂政
  • 籍贯:润州(今镇江)丹阳
  • 生卒年:公元717年

相关古诗词

卖药人处得南阳朱山人书

卖药何为者,逃名市井居。

唯通远山信,因致逸人书。

已报还丹效,全将世事疏。

秋风景溪里,萧散寄樵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和朝郎中扬子玩雪寄山阴严维

凝阴晦长箔,积雪满通川。

征客寒犹去,愁人昼更眠。

谢家兴咏日,汉将出师年。

闻有招寻兴,随君访戴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和樊润州秋日登城楼

露冕临平楚,寒城带早霜。

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

积水澄天堑,连山入帝乡。

因高欲见下,非是爱秋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奉和王相公早春登徐州城

落日凭危堞,春风似故乡。

川流通楚塞,山色绕徐方。

壁垒依寒草,旌旗动夕阳。

元戎资上策,南亩起耕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