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

翠羽虽成梦,迁莺尚后群。

名逃郤诜策,兴发谢玄文。

昏旦扁舟去,江山几路分。

上潮吞海日,归雁出湖云。

诗思应须苦,猿声莫厌闻。

离居见新月,那得不思君。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翻译

翠绿的羽毛虽然只是梦境,但迁徙的黄莺还在群体之后飞翔。
名声躲避了郤诜的才智策略,我的兴致却因谢玄的文章而勃发。
无论白天黑夜乘着小船离开,沿途的江山景色分外分明。
潮水上涨时吞没了海上的太阳,归雁从湖面上的云层中飞出。
创作诗歌的过程必定艰辛,但不要厌倦那猿猴的哀鸣声。
身处离别之地,新月升起,怎能不思念你。

注释

翠羽:形容鸟的绿色羽毛。
成梦:如梦般消逝。
迁莺:迁徙的黄莺。
后群:落在群体后面。
郤诜策:指郤诜的才智策略。
兴发:激发兴趣。
发:激发。
谢玄文:谢玄的文章。
昏旦:昼夜。
扁舟:小船。
吞海日:潮水淹没太阳。
归雁:归途的大雁。
诗思:诗人的思绪。
苦:艰难。
猿声:猿猴的叫声。
莫厌:不要厌烦。
新月:初升的月亮。
那得:怎能。
不思君:不思念你。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钱起的《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深沉的情感。诗中“翠羽虽成梦”一句,以比喻的手法暗示友情的脆弱和无常,如同翠羽在梦中即逝,一去不复返。"迁莺尚后群"则是说尽管友人已远去,但心中的思念犹如迁延不绝的花开花落,始终无法忘怀。

诗人的情感随着景物的变换而起伏,“昏旦扁舟去”描绘了朋友离别时的情形,"江山几路分"则表达了彼此将在不同的地方继续自己的旅程。"上潮吞海日,归雁出湖云"这两句通过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展示了诗人对广阔天地和悠长时光的感悟。

而在“诗思应须苦”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创作之艰辛,同时也是对朋友离别深切情感的一种抒发。"猿声莫厌闻"则是说尽管山谷间传来的猿啼声可能让人感到悲凉,但对于诗人来说,这些声音反而成为了一种难得的安慰,因为它们似乎能理解并回应他的哀愁。

最后,“离居见新月,那得不思君”两句,通过对新月的观赏,表达了诗人因朋友远行而产生的深切乡愁和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和深沉的情谊。

收录诗词(435)

钱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字:仲文
  • 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 生卒年:722?—780年

相关古诗词

送杨錥归隐

悔作扫门事,还吟招隐诗。

今年芳草色,不失故山期。

遥想白云里,采苓春日迟。

溪花藏石径,岩翠带茅茨。

九转莫飞去,三回良在兹。

还嗤茂陵客,贫病老明时。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送沈仲

天朴非外假,至人常晏如。

心期邈霄汉,词律响琼琚。

举酒常叹息,无人达子虚。

夜光失隋掌,骥騄伏盐车。

考室晋山下,归田秦岁初。

寒云随路合,落照下城馀。

千里还同术,无劳怨索居。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送郑书记

决胜无遗策,辞天便起缨。

出身唯殉死,报国且能兵。

受命麒麟殿,参谋骠骑营。

短箫催别酒,斜日驻前旌。

义勇千夫敌,风沙万里行。

几年丹阙下,侯印锡书生。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送族侄赴任

林下不成兴,仲容微禄牵。

客程千里远,别念一帆悬。

欲欢卑栖去,其如胜趣偏。

云山深郡郭,花木净潮田。

坐啸帷应下,离居月复圆。

此时知小阮,相忆绿尊前。

形式: 排律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