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青青

大麦青青三月中,东邻欲尽西邻空。

几人忍死待麦熟,麦方掉头摇晚风。

嗟来麦语汝,天已一月雨。

麦今不自保,况乃未秋先易主。

岂不闻二月卖新丝,麦苗典尽秋无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潘伯脩的《麦青青》以麦田为背景,描绘了农民在春末夏初时节对麦收的期盼与担忧,以及面对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的无奈与感慨。

诗中首句“大麦青青三月中”,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春天三月,大麦正值生长旺盛之时。接着,“东邻欲尽西邻空”描绘了一幅东边的麦田即将收割完毕,而西边的麦田还一片空旷的景象,对比鲜明,暗示了农事的紧迫与不均。

“几人忍死待麦熟”一句,将农民的生存状态与麦收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了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等待麦子成熟,甚至不惜生命等待的情境,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麦方掉头摇晚风”则通过动态的描写,展现了麦田在晚风中的摇曳,预示着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期待。

后半部分,“嗟来麦语汝,天已一月雨”,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麦田以情感,表达对连续降雨的担忧,预示着可能影响麦收的不利天气。接下来的“麦今不自保,况乃未秋先易主”,进一步强调了麦田面临的困境,不仅当前的生长受到威胁,未来也可能因社会因素而改变命运,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最后,“岂不闻二月卖新丝,麦苗典尽秋无期”,通过类比,指出农民不仅要面对自然界的挑战,还要承受社会经济的压力,如二月卖新丝所得不足以维持生活,麦苗被典当却无法保证秋天的收成,形象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元代农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39)

潘伯脩(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脩。至正间,尝三中省试。方谷珍乱,劫致之海上,欲官之,不从,遂死于难。应梦虎作诗吊之,有「嵇康未必轻钟会,黄祖何曾爱祢衡」之句。今读其诗,缠绵感慨,多出入于二李之间。如《燕山秋望》、《丙申元旦》诸诗,则忠君爱国之心,固蔼然溢于言外也

  • 字:省中
  • 籍贯:黄岩

相关古诗词

石龟潭

柔川有潭名石龟,石潭见底行斑鱼。

中有小儿累十馀,爷娘困剧弃黄口。

不忍面儿疾返走,脱儿饥大著水中,宛转呼啼亦何有。

儿幸俦侣众,精魂未能消。

散作飞虫上树木,黑为谢豹黄鸱枭。

爷娘语精魂,毋烦啄我脑。

三日五日吾当来,共汝相呼春树杪。

形式: 古风

下第京师别诸乡友

风纷客怀乡思起,吹作长云行万里。

蛟龙春归恋窟泽,虹霓昼动含阴雨。

忆昨路绕彭城来,酒酣独上歌风台。

青天无云野草白,高帝事业安在哉!

丈夫挟策干一命,忍耻随人作奔竞。

道上能无屠狗人,戏作悲歌君莫听。

形式: 古风

万岁山

龙首冈前玉树林,丹青万点紫烟深。

广寒台殿秋如水,太液波涛晚向阴。

西北云山凉冉冉,东南星海气湛湛。

麟帘不卷空良夜,水鹤翛翛警露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积水

白鹭群飞积水寒,怪鳞收雨渐泥蟠。

冲风自散凉波上,落日犹明高树端。

晚色无人聊伫立,秋声何处起丛攒。

他年幸愿青山筑,拄杖穿云戴鹖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