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人有心看月,月无心照人。
有无成一片,方始得惺惺。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的作品,名为《偈颂一百六十首》中的第九十五首。它以月亮和人心的互动为象征,探讨了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人有心看月",描绘了人们在夜晚仰望明月,心中充满对月光的欣赏和期待,表达了人的主观情感和意识活动。"月无心照人",则暗示月亮自身并无意识,它的光芒普照大地,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不带任何偏爱或选择。
"有无成一片",将人的有心与月的无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超越个体感知的广阔境界,暗示了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而人的感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方始得惺惺",这里的"惺惺"是指醒悟或领悟的状态,意味着只有当人放下主观的执着,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内心的澄明来体验世界的真谛。
不详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万里无寸草,出门便是草,各自有公据。
有公据,何拘束,清风月下守株人,凉兔渐遥春草绿。
正说知见时,知见即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如今。
文远在驴粪中过夏,面赤不如语直。
赵州贪他小利,赢得个糊饼。
检点将来,也是普州人送贼。鹅王择乳,素非鸭类。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