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刑部员外郎为权所挤值盘石出镇藩屏朝选宾佐以余充职掌记郁郁不乐因成长句寄所知

正叨清级忽从戎,况与燕台事不同。

开口谩劳矜道在,抚膺唯合哭途穷。

操心未省趋浮俗,点额尤惭自至公。

他日陶甄寻坠履,沧洲何处觅渔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突然间被征召从军,更何况这与燕台的经历截然不同。
开口空谈道德无益,只能悲伤地面对人生的困境。
我从未习惯于迎合世俗,更羞愧于自己的公正之心。
未来或许会寻找失落的自我,但在何处能寻觅到隐居的渔翁呢?

注释

忽:突然。
从戎:被征召从军。
燕台:古代燕国的代称,这里可能指特定的历史背景。
谩劳:空谈,徒劳。
矜:夸耀,自夸。
抚膺:抚摸胸口,表示悲痛。
趋:迎合。
浮俗:世俗,流于表面的风气。
点额:点头,表示同意或羞愧。
至公:极端公正无私。
陶甄:比喻塑造和教化。
坠履:失落的鞋子,象征失去的自我。
沧洲:水边,泛指隐居之地。
渔翁:隐居的渔夫,象征隐逸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诗人表达了对现实不满和个人抱负无法施展的忧虑。首句“正叨清级忽从戎”可见诗人曾在朝廷中担任清职,但因种种原因被迫离去,转而投身军旅之中。此处“清级”指的是文职官员,“戎”则是武职的代称。接着的“况与燕台事不同”表明诗人所经历的事与历史上著名的燕台故事(即乐毅临终对燕昭王说:“ 臣死之日,若以臣为燕而哭,则是臣辱矣。”)不一样,暗示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之间的差异。

第三句“开口谩劳矐道在”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之人的厌恶。这里的“谩劳”指的是溢美之词,“矐道”则是虚假不实的道路,说明了诗人对当时官场中盛行的浮华虚伪感到愤懑。

第四句“抚膺唯合哭途穷”则表现出诗人的悲哀心情。这里的“抚膺”是触摸胸前的动作,常用以表示怀念或忧伤,“途穷”意指道路的尽头,即绝处。此句表明诗人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不幸后,只能独自悲泣,无路可走。

接着的“操心未省趋浮俗,点额尤惭自至公”则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思。诗人承认自己曾追随世俗,但内心深处却感到羞愧,“点额”即用手指点触额头,是表示懊恤之意。

最后两句“他日陶甄寻坠履,沧洲何处觅渔翁”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向往。这里的“陶甄”是古代隐逸陶渊明和甄 ム 的合称,他们都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人物,以清高脱俗著名。“沧洲”指的是长江中游的一个小岛,“觅渔翁”则是寻找渔父的意思,渔父是古代隐逸的别称。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像陶甄一样归隐田园,以寻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总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界的向往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声。

收录诗词(340)

韩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 字:致光
  • 号:致尧
  • 籍贯:晚年又号玉山樵
  • 生卒年:公元842年~公元923年

相关古诗词

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

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丛。

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

缏处直应心共紧,砑时兼恐汗先融。

帝台春尽还东去,却系裙腰伴雪胸。

形式: 七言律诗

闲步

庄南纵步游荒野,独鸟寒烟轻惹惹。

傍山疏雨湿秋花,僻路浅泉浮败果。

樵人相见指惊麇,牧童四散收嘶马。

一壶倾尽未能归,黄昏更望诸峰火。

形式: 古风

金陵

风雨萧萧,石头城下木兰桡。

烟月迢迢,金陵渡口去来潮。

自古风流皆暗销,才魂妖魂谁与招。

彩笺丽句今已矣,罗袜金莲何寂寥。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坐来簌簌山风急,山雨随风暗原隰。

树带繁声出竹闻,溪将大点穿篱入。

饷妇寥翘布领寒,牧童拥肿蓑衣湿。

此时高味共谁论,拥鼻吟诗空伫立。

形式: 古风 押[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