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作是宋代词人张伯端的《西江月·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融合了道教修炼思想和生活智慧的作品,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内涵与哲思。
“此道至神至圣,忧君分薄难消。”这两句开篇即表达了一种对于道法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修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悲哀的情感体验。"忧君"一词暗示了作者对于朋友或者志同道合者的牵挂与担忧,反映出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
“调和铅汞不终朝。”此句运用了道教修炼中常见的药物铅(阴)和汞(阳)的调和比喻,强调了生命过程中的平衡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修行的艰辛,即使是短暂的时间内也是不易达到的。
“早睹玄珠形兆。”这一句则描绘了一种对于修炼成果的美好预感,"玄珠"象征着至宝或至理,而"形兆"则表明了这种预感已经有所显现。
接着,“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这两句流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即便身处红尘之中,只要坚持内心的修为,便可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最后,“工夫容易药非遥。说破人须失笑。”这两句则是对修炼过程中的耐心与智慧的赞扬,"工夫"指的是修行的精进和时间的积累,"药非遥"表明了只要坚持不懈,所追求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而“说破人须失笑”则是在强调外界对此道理解上的浅薄与偏见,他们对于修炼者所达到的境界难免会有误解和嘲笑。
总体来说,这首词通过对修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刻追求,以及面对世俗挑战时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