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望月二首(其一)

圆月当新霁,高楼见最明。

素波流粉壁,丹桂拂飞甍。

下瞰千门静,旁观万象生。

梧桐窗下影,乌鹊槛前声。

啸逸刘琨兴,吟资庾亮情。

游人莫登眺,迢递故乡程。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翻译

明亮的圆月刚过雨后,高楼上显得格外清晰。
洁白的月光洒在粉饰的墙壁上,红色的桂花轻轻拂过屋檐。
向下望去,千家万户静悄悄,四周景象生动无比。
梧桐树的影子映在窗户下,乌鹊的鸣叫声在栏杆前响起。
这情景唤起我对刘琨豪放啸歌的向往,也激发了我像庾亮那样吟诗的雅兴。
游子啊,不要在这里远眺,因为远方还有漫长的故乡之路等待着你。

鉴赏

圆月当新霁,高楼见最明。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景象:在一个清新的夜晚,月亮悬挂在空中,看起来格外明亮。诗人站在高楼上,可以尽情欣赏这份美丽。

素波流粉壁,丹桂拂飞甍。这里借用了水波和丹桂来形容月光的柔和与清新,其中“素波”象征着月光如同清澈的流水,“丹桂”则点缀出秋天特有的美丽。

下瞰千门静,旁观万象生。诗人从高楼上俯视,看到的是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致,同时也感受到了万物竞发的生机。

梧桐窗下影,乌鹊槛前声。这两句描写了自然界中细微的变化,梧桐树下的月影,以及远处传来的鸟鸣声,为诗境增添了一份静谧与生动。

啸逸刘琨兴,吟资庾亮情。这里引用了历史上的两位人物——刘琨和庾信,通过他们的名字来表达自己对于古人豪放饮酒、吟诵诗书的生活态度的向往与欣赏。

游人莫登眺,迢递故乡程。这最后两句则是对过路行人的劝告,不要停留在此处眺望,而应该继续前进,寻找自己的归宿之地。

收录诗词(6)

刘斌(隋末唐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登楼望月二首(其二)

皎洁三秋月,巍峨百丈楼。

下分征客路,上有美人愁。

帐卷芙蓉带,帘褰玳瑁钩。

倚窗情渺渺,凭槛思悠悠。

未得金波转,俄成玉箸流。

不堪三五夕,夫婿在边州。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

繁弦已停杂吹歇,胜儿调弄逻娑拨。

四弦拢撚三五声,唤起边风驻明月。

大声嘈嘈奔淈淈,浪蹙波翻倒溟渤。

小弦切切怨飔飔,鬼哭神悲秋窸窣。

倒腕斜挑挚流电,春雷直戛腾秋鹘。

汉妃徒得端正名,秦女虚誇有仙骨。

我闻天宝十年前,凉州未作西戎窟。

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太平之末狂胡乱,犬豕崩腾恣唐突。

玄宗未到万里桥,东洛西京一时没。

汉土民皆没为虏,饮恨吞声空嗢咽。

时看汉月望汉天,怨气冲星成彗孛。

国门之西八九镇,高城深垒闭闲卒。

河湟咫尺不能收,挽粟推车徒兀兀。

今朝闻奏凉州曲,使我心神暗超忽。

胜儿若向边塞弹,征人泪血应阑干。

形式: 古风

对雨愁闷寄钱大郎中

积雨细纷纷,饥寒命不分。

揽衣愁见肘,窥镜觅从文。

九陌成泥海,千山尽湿云。

龙钟驱款段,到处倍思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云南曲

百蛮乱南方,群盗如猬起。

骚然疲中原,征战从此始。

白门太和城,来往一万里。

去者无全生,十人九人死。

岱马卧阳山,燕兵哭泸水。

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

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

哀哀云南行,十万同已矣。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