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兴七首(其三)

魏人得宝玉,观者入五都。

置之夜庑下,光掩隋侯珠。

举家怪且怖,弃之远市墟。

若无邻人识,至宝空长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段关于发现珍稀宝玉的故事。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在面对未知之物时的种种反应,从最初的惊喜到后来的困惑与失落,情感起伏,引人深思。

“魏人得宝玉,观者入五都。” 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宝玉的珍贵与吸引人的力量,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颗宝石所吸引,人们纷纷前来一睹其风采。

“置之夜庑下,光掩隋侯珠。” 描述了宝玉被放置在夜晚的走廊中,其光芒竟掩盖了传说中的隋侯珠,进一步突出了宝玉的非凡之处。

“举家怪且怖,弃之远市墟。” 宝玉的出现引起了全家人的惊讶与恐惧,他们最终选择将其丢弃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或许是出于对未知事物的不安,或是对财富的畏惧。

“若无邻人识,至宝空长吁。” 最后两句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与惋惜,如果没有人能识别出这颗真正的宝物,那么它将永远被埋没,徒留一声声叹息。

整首诗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财富与未知事物的复杂心态,以及在面对巨大价值时可能产生的恐惧与犹豫。同时,也暗示了知识与理解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正确的认识和利用,才能让真正的宝藏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收录诗词(44)

夏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遇兴七首(其四)

西京有高士,出处何其贤。

东门二大夫,图史共流传。

归凤逝超忽,清风满寥天。

举首望不见,驻马空凄然。

至今双白璧,辉光照人间。

如何东门路,不见有生还。

形式: 古风

遇兴七首(其五)

遥遥陇西鸟,辞家向中州。

金笼睹光彩,未叩声先酬。

似言生处好,尝怀琪树头。

何知白日暮,敝此绿貂裘。

能言终为累,客死葬青丘。

尔身亦可求,嗟嗟鹦鹉洲。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遇兴七首(其六)

岁暮何所欢,但有阶前月。

取琴月下弹,十指弄冰雪。

初歌商岭芝,再哦西山蕨。

若无此曲清,何由对霜月。

形式: 古风

遇兴七首(其七)

白日忽不见,水石倦幽寻。

归来吾何暮,观化颓此心。

夏绿时已久,清霜妒繁阴。

物理疵太盛,神怒一何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