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感遇十八首(其十八)》,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诗中描绘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道德沦丧的景象。
诗的开篇“炎汉昔中圮,伤哉巨滔天”,以历史上的汉朝衰败为背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接着,“浸淫及缙绅,冠履纷倒颠”描述了权贵阶层的道德堕落,比喻为冠履颠倒,象征着社会秩序的混乱。
“诗书附瞋目,舆隶高比肩”则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错位,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地位的颠倒,反映了社会不公。接下来的“逐臭沧海畔,攫金都市前”进一步描绘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不顾道德的行为。
“何意鹓与鸾,化为鹰与鹯”运用比喻手法,将原本高贵的鹓和鸾(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比作恶鸟鹰鹯,形象地展示了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而“平生九鼎重,蜕弃如蛇蝉”则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被抛弃的感慨,如同九鼎这样的珍贵物品被轻易丢弃,如同蝉蜕一般。
最后,“遂满抢攘气,宁馀仁义田”指出社会充斥着争斗与混乱,仁义之地已无存留之处。而“空令独行士,愁望盈荒烟”则表达了对坚守道德的孤独者的同情,他们面对的是满眼的荒凉与绝望。
“濯濯严光濑,垂竿方洒然”则是以严光(东汉隐士)在濑上垂钓为喻,象征着在污浊的社会中,仍有人选择坚守自我,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深刻揭示了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念混乱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道德回归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