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小斋壁

其谁肯见寻,冷淡少知音。

尘土侵闲榻,烟波隔故林。

竹风醒晚醉,窗月伴秋吟。

道在唯求己,明时岂陆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谁能来寻找我,知心朋友稀少而冷漠。
尘土侵扰着闲置的床榻,烟波阻隔着往日的树林。
晚风吹过竹林,唤醒了沉醉的我,秋月伴我吟诗。
追求真理只在自己内心,清明的时代怎会让我埋没。

注释

其:代词,指诗人自己。
谁:疑问词,指代某人。
肯:愿意。
见:看望,拜访。
寻:寻找。
冷淡:冷漠,不热情。
少:数量少。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知己。
尘土:尘埃和泥土。
侵:侵入,打扰。
闲榻:空闲的床榻,指隐居之处。
烟波:雾气和水波,常用来形容远方或迷茫的景色。
隔:隔绝,阻拦。
竹风:竹林中的风。
醒:醒来,解除醉意。
晚醉:夜晚的醉意。
窗月:窗户边的月亮。
秋吟:秋天的吟咏,可能指诗歌创作。
道:道路,这里指人生之道。
唯:只有。
求:寻求。
己:自己。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岂:难道,表示反问。
陆沈:比喻埋没,不得志。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中的《书小斋壁》,体现了诗人独处时的感慨和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淡远。

“其谁肯见寻,冷淡少知音。”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外界的疏离感,他感到自己与世俗的隔阂,以及对于真正能够理解自己心意的人的渴望。这里的“冷淡”指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不为外界所扰,而“少知音”则是对能够分享其情感和思想之人的一种怀念。

“尘土侵闲榻,烟波隔故林。” 这两句描绘了时间流逝带来的自然变化。诗人通过“尘土侵闲榻”形象表达了时间的沉积,而“烟波隔故林”则是对远离家乡、老朋友或过往生活的一种感伤。

“竹风醒晚醉,窗月伴秋吟。”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自然界中寻找慰藉。在静谧的夜晚,竹风轻拂,唤醒了诗人的酒意,而窗外的明月则是他独自吟咏时的伙伴。这里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解的情怀。

“道在唯求己,明时岂陆沈。”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寻和肯定。他认为真理存在于自我之中,而不是外界的喧嚣。这里的“明时”可能指的是觉悟或理解自己的时刻,“岂陆沈”则是对那些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的一种慨叹。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独处生活中的自然景象,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平静和自我认知的主题。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真谛的个人探索,以及对真正理解他的人的渴望。

收录诗词(310)

李中(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 字:有中
  • 籍贯:江西九江

相关古诗词

书王秀才壁

茅舍何寥落,门庭长绿芜。

贫来卖书剑,病起忆江湖。

对枕暮山碧,伴吟凉月孤。

前贤多晚达,莫叹有霜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书郭判官幽斋壁

不妨公退尚清虚,创得幽斋兴有馀。

要引好风清户牖,旋栽新竹满庭除。

倾壶待客花开后,煮茗留僧月上初。

更有野情堪爱处,石床苔藓似匡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书情寄诗友

默默谁知我,裴回野水边。

诗情长若旧,吾事更无先。

芳草人稀地,残阳雁过天。

静思吟友外,此意复谁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书蔡隐士壁

病后霜髭出,衡门寂寞中。

蠹侵书帙损,尘覆酒樽空。

池暗菰蒲雨,径香兰蕙风。

幽闲已得趣,不见卜穷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