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用喜雨韵三首(其二)

倒瓮翻盆势莫禁,旱滩焦碛尽低沈。

定知此喜非常喜,只是将心去比心。

人乐和丰方卖剑,谁贪遗滞忽亡簪。

村翁曳杖前山去,丁祝孙来酒户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水势汹涌无法阻挡,干旱的河滩和沙洲都沉入低洼。
这喜悦显然非同寻常,只因它源于将心比心的共鸣。
人们在丰收时才愿意出售武器,又有谁会在意遗留的物品而忽视了失去的簪子。
老农拄杖走向前山,丁、祝、孙等村民前来寻找美酒。

注释

势:水势。
禁:阻挡。
旱滩:干旱的河滩。
焦碛:沙洲。
低沈:沉入低洼。
定知:显然知道。
非常喜:非同寻常的喜悦。
比心:将心比心。
人乐:人们快乐。
和丰:丰收。
卖剑:出售武器。
遗滞:遗留的物品。
亡簪:失去的簪子。
村翁:老农。
曳杖:拄杖。
前山去:走向前山。
丁祝孙:丁、祝、孙等村民。
酒户:寻找酒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及时的喜雨带来的景象和情感。开篇“倒瓮翻盆势莫禁,旱滩焦碛尽低沈”生动地展现了大雨倾盆而下,将干涸的土地彻底润湿,表现出雨水的猛烈与充沛。紧接着,“定知此喜非常喜,只是将心去比心”则透露出诗人对这场雨水的喜悦之情,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欢愉,因为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变化,更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人乐和丰方卖剑,谁贪遗滞忽亡簪”一句,则描绘出雨后社会生活的祥和景象。在这个背景下,人们不再需要依赖武力或争斗来生存,因此可以放下武器;同时,这种和平与繁荣也使得人们不再贪婪,不再担心失去那些不重要的东西。

最后,“村翁曳杖前山去,丁祝孙来酒户寻”展现了雨后农村生活的宁静美好。老者手持拐杖在山中漫步,享受着大自然的清新;同时,有人则是前往卖酒的地方庆祝这场喜雨。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描述,更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变化以及其带来社会影响的敏锐观察与深情寄托。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九用喜雨韵三首(其一)

何消黍稷荐馨香,三尺抬头即昊苍。

雨缶决来如此溢,风车输与自然凉。

问他金玉堆成坞,更使珠玑积在箱。

逢却年饥堪煮否,移民移粟定旁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八用喜雨韵三首(其三)

砾石何分埠与岑,神功且幸景多阴。

愿闻庆义空中语,喜听子期岩下音。

南圃壁悬居士杖,西邻床撼女郎砧。

消磨乡思凭杯酒,力不能任莫放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八用喜雨韵三首(其二)

残暑如烝尚不禁,坐邻三鼓斗杓沈。

雨调可是月离毕,时熟元来岁在心。

筋力不堪凭几案,头颅惟便卸冠簪。

呼童火燎焦冥种,投隙藏虚未易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八用喜雨韵三首(其一)

饭抄云子得能香,秋赛村村答上苍。

雀集田畴营宿饱,牛閒篱落卧新凉。

栖栖底用干邻粟,翼翼惟应咏我箱。

一稔居然宽百虑,不须禹稷更皇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