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十一首(其四)

第一句,言不及。见利忘锥,何得何失。

拈起放下,翘足而立。文殊维摩,鎗箭交击。

果不可当,一掌推出。

纵是舜若多神,额头也须汗出。

形式: 偈颂

翻译

言语中不涉及实际利益。见到好处就忘乎所以,这样会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呢。
拿起又放下,像鹤立鸡群般难以平衡。文殊和维摩两位高僧,如同刀枪剑戟激烈对抗。
如果结果无法抵挡,那就全力一掌推出。
即使是像舜那样神通广大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也会紧张到额头冒汗。

注释

言不及:不涉及实际话题。
见利忘锥:见到好处就忘了自己的立场。
何得何失: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拈起放下:拿起又放下,比喻难以抉择。
翘足而立:形容处境尴尬或难以平衡。
文殊维摩:佛教中的两位高僧,象征对立冲突。
果不可当:结果强大到无法抵挡。
一掌推出:全力出击。
纵是:即使。
舜若多神:以舜的神力做比喻。
额头也须汗出:形容紧张或压力大。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意象和对话形式,表达了对追求名利者的警示与对超脱境界的推崇。首句“言不及”,暗示了诗中将要触及的并非表面言语,而是深层的智慧与心境。接下来的“见利忘锥”形象地描绘了人一旦被利益蒙蔽,连基本的理智都会失去。“何得何失”则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得到与失去之间的权衡。

“拈起放下”象征着修行中的取舍,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豁达。“翘足而立”如同禅定中的姿态,寓意站得高看得远。“文殊维摩”是佛教中的两位智慧化身,这里用来比喻智者间的辩论或较量,如“鎗箭交击”。

“果不可当,一掌推出”展现了力量与智慧的结合,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也能以无畏的智慧应对。“纵是舜若多神”借古代贤君舜来比喻世间最杰出的人物,但即使是他也无法避免面对挑战时的紧张,“额头也须汗出”。

整首诗寓言深刻,通过禅宗故事和比喻,揭示了在世俗纷扰中保持清醒与超脱的重要性。诗人释心月以宋代理性禅风,引导读者体悟人生哲理。

收录诗词(382)

释心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古二十一首(其三)

昨日与今日,同中却不同。

狞龙搅沧海,俊鹘摩青空。

宗眼明如日,机轮疾似风。

丹霞回首处,遍界觅无踪。

形式: 偈颂

颂古二十一首(其二)

各呈见解,互逞机锋。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抛下拄杖而立,不同草草。

拈起拄杖便行,亦岂匆匆。

者里著得只眼,许你亲见庞公。

形式: 偈颂

颂古二十一首(其一)

兄难兄,弟难弟。马祖真,只这是。

撼动西江十八滩,水面无风波自起。

形式: 偈颂

颂古十六首(其十二)

杨岐谈笑之中,换了白云心肝五脏。

而白云愤闷之际,抉了杨岐鼻孔眼睛。

若在今时亦未可,祸不入谨家之门。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