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第的《感古十四首(其四)》,主要描绘了一个名叫臧坚的英勇人物。臧坚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甚至俘虏了齐侯,但作为使者去慰问时,却不幸受伤致死。这引发了诗人的感慨,认为臧坚的行为接近于臣子的职责,而非士人的荣誉,因为士人通常以尊严和礼仪为重,而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完成使命。
诗中提到“事近刑臣,义烈所耻”,臧坚的行为虽然值得称赞,但不符合传统士人崇尚的高尚情操。接着诗人感叹:“君命祗辱,曷礼于士。”臧坚为了履行君命,不惜牺牲生命,这种忠诚虽令人敬佩,但在士人看来,似乎缺乏应有的礼仪和自我保护。
最后,诗人感慨道:“抉伤而亡,懦者兴起。”臧坚的英勇行为激励了那些原本懦弱的人,让他们明白,即使面临困境,也应有所作为。诗人期望能有更多像臧坚这样的人物,来提振社会风气,纠正颓靡之气。
整首诗通过臧坚的故事,表达了对英勇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揭示了对传统士人价值观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