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的生活与修行状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超脱世俗的意味。
首联“多年居古洞,偶尔到王城”,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展现禅师的隐逸生活与偶尔的世俗接触。古洞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之地,而王城则代表了繁华与世俗。这既是对禅师生活方式的描述,也暗示了其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诱惑的淡然。
颔联“老益禅心定,贫谙世谛轻”进一步揭示了禅师的内心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禅心更加坚定,面对生活的贫困,他能更深刻地理解世间真理的轻盈与无常。这里不仅体现了禅师对物质的淡泊,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入体悟。
颈联“空犹嫌有相,火久断无明”则深入探讨了禅宗的核心思想——破除执着与妄念。空即是无相,意味着去除一切形式的束缚;火断无明,意指熄灭内心的烦恼与迷惑。这两句诗表达了禅师追求心灵纯净、摆脱一切束缚的修行目标。
尾联“再拜求真偈,流传度众生”展现了禅师对佛法的传承与传播的渴望。通过撰写或传授“真偈”,即真实的教诲,来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之道。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成果的分享,也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慈悲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师生活、内心世界的描绘,以及对其修行理念的阐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智慧、超脱与慈悲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