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由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所作,题为《吴中行惠方竹杖》。诗中描绘了吴中行赠予诗人一方竹杖的故事,通过这根竹杖,诗人表达了对吴中行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方竹杖独特材质和功能的赞美。
首句“往有方竹杖,化龙归混茫”以神话般的想象开篇,将竹杖比喻为曾化身为龙的神物,隐喻其非凡的灵性和力量。接着,“吾知龙之灵,知我力尚强”进一步强调了竹杖的神奇与诗人的自信。
随后,诗人通过“今年八十馀,举足势欲僵”描绘了自己的年迈与行动不便,而“一目眇数月,白日如昏黄”则更显出岁月的无情与生活的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吴中行赠予的方竹杖显得尤为珍贵与必要。
“出门多荆棘,况复多虎狼”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面临的险境,而“感君扶持意,以杖远寄将”则表达了诗人对吴中行深情厚谊的感激之情。诗人对竹杖的描述,从“棱棱七尺觚,材拔宛种良”到“孤根斩铁石,老节凌风霜”,不仅赞美了竹杖的材质与品质,也寄托了自己坚韧不拔、抵御困难的决心。
最后,“气类喜相得,颠危赖能防”表达了诗人与竹杖之间心灵的契合与相互支持。在“秋风黄叶村,春雨乌石冈”的自然景象中,竹杖成为诗人与外界联系的纽带,既可挂酒钱,又可游醉乡,展现了竹杖的多功能与诗人的乐观态度。
“赤藤含赧色,青藜失辉光”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竹杖的独特魅力与诗人的情感投入。“睹物思故人,晤言未渠央”则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吴中行的思念与感激之情,以及对方竹杖的珍视与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通过竹杖这一物象,展现了友情、坚韧与自然和谐之美,是元末明初文人诗作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