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云观

雨绝春风和,沉栖慕遐瞩。

野火开丛荆,遥岑路径熟。

极顶如掌平,群峰四环矗。

人言古观基,突兀此有屋。

半岭汲饷劳,跻攀怨僮仆。

一朝风霆怒,捲落置前麓。

至今五云宫,宛在平原曲。

年代远莫稽,儿童记樵牧。

每闻风雨时,钟声隐岩谷。

披寻杳无迹,灵境信非俗。

苔花蚀碎瓦,字迹不可读。

居人传神奇,客子骇心目。

振襟坐危磐,阆风想晞沐。

转石落悬岩,砰雷震山腹。

徘徊不能去,登览兴未足。

一笑下田家,题诗寄游躅。

形式: 古风

翻译

春雨已停歇,春风不再吹拂,我栖息在此,向往远方的景色。
野外的火光照亮荆棘丛,远处的山峦小径熟悉而清晰。
山顶平坦如手掌,四周峰峦环绕耸立。
人们传说古观遗迹,这里突兀地建有一座房屋。
半山腰取水辛苦,攀登时抱怨童仆的劳累。
一日狂风雷霆大作,将房屋卷落在山脚。
如今五云宫虽在,却隐藏在平原的曲折之处。
年代久远难以考证,只有孩童还记得砍柴放牧的旧事。
每当风雨交加,钟声在山谷中隐约回荡。
寻找遗迹踪迹全无,这神秘之地确实超凡脱俗。
青苔侵蚀碎瓦,字迹已无法辨认。
当地人讲述着神奇的故事,游客为之惊叹。
我整理衣襟坐在险峻的磐石上,想象着乘风沐浴在阆风之上。
石头滚动下悬岩,砰然巨响震动山腹。
我流连忘返,美景尚未尽赏。
微笑着离开农舍,写下这首诗,寄托游历的足迹。

注释

沉栖:栖息,停留。
遐瞩:远望,向往。
丛荆:荆棘丛生的地方。
遥岑:远处的山峰。
灵境:神圣或神秘的环境。
游躅:游子,行踪不定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的山中古观,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历史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历史之沉郁的情感体验。开篇“雨绝春风和,沉栖慕遐瞩”便设定了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氛围,其中“沉栖”一词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随后的“野火开丛荆,遥岑路径熟”则是对山中景象的描写,通过野火烧开荆棘,揭示出往昔人迹的痕迹。诗中的“极顶如掌平,群峰四环矗”更是将观内之高阁与周遭群峰的壮丽景致刻画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人言古观基,突兀此有屋”透露出诗人对这座古观历史渊源的好奇和敬畏。紧接着,“半岭汲饷劳,跻攀怨僮仆”则表达了对当地居民生活艰辛的同情。

“一朝风霆怒,捲落置前麓”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而“至今五云宫,宛在平原曲”则让人感受到那座古观依旧矗立在宽广的平原之中。

诗中的“年代远莫稽,儿童记樵牧”表明时间久远,不可考证,只有孩童们还能记得樵夫与牧人的生活片段。而“每闻风雨时,钟声隐岩谷”则是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交融的描绘。

在“披寻杳无迹,灵境信非俗”中,诗人通过探索古迹的过程,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苔花蚀碎瓦,字迹不可读”则是对历史遗迹流失和文化消亡的一种哀叹。

“居人传神奇,客子骇心目”表达了诗人对这处灵异之地的敬畏与惊讶。紧接着,“振襟坐危磐,阆风想晞沐”则是诗人在险峻岩石上沉思古今,感受着山风。

“转石落悬岩,砰雷震山腹”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而“徘徊不能去,登览兴未足”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景色的留恋和不舍。

最后,“一笑下田家,题诗寄游躅”是诗人在离开之前,对那片土地和古观的情感寄托,以及对同行者的友情留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遗迹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入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1)

刘应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义上人归自武林戏作四偈(其四)

身世总为闲伎俩,生前须了恶因缘。

把茅约子归云壑,品字柴头坐说禅。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义上人归自武林戏作四偈(其二)

行脚从来笑赵州,草鞋踏破竟何求。

百千三昧无穷义,不出颐庵拄杖头。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义上人归自武林戏作四偈(其三)

老去居然懒出门,故乡零落暗消魂。

岁寒道义唯松竹,伴我东溪沙水村。

形式: 偈颂 押[元]韵

义上人归自武林戏作四偈(其一)

十载江湖寄此身,足香惯踏软红尘。

梦回一笑知何有,稳卧家山寂寞滨。

形式: 偈颂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