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心月的作品《布袋赞(其二)》,以布袋为象征,寓言深刻。诗人通过描述放下布袋的动作和心境,表达了对佛教修行中"空"与"无我"理念的体悟。
"放布袋而立,携布袋而去",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舍弃世俗牵挂,超脱物欲的过程。"他日下生来,别道一转语",暗示修行者即使轮回再生,也要保持智慧的洞察,传达出佛法的智慧和超越生死的观念。
"补处之尊,弄真像假",揭示了世间万物真假难辨的本质,强调修行者要明辨是非,不被表象所迷惑。"抛却内宫,来使奉化",进一步表达了放弃自我,顺应自然法则的精神。
"回观时髑髅眼睛沥未尽,紧靠处布袋骨董放不下",通过骷髅的形象,警示世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布袋骨董难以放下,象征着内心的执着。"放得下,未必遭人强描画",则表达了只有真正放下,才能避免外界的纷扰和束缚。
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体现了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实践佛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