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十月份南飞的大雁,传说飞到这里就返回。
我的行程还远没有停止,何时才能再次回家?
江面平静潮水刚刚退去,密林深处黄昏时瘴气不散。
明天遥望故乡的方向,应该能看到岭头的梅花。

注释

阳月:指农历十月。
南飞雁:往南方迁徙的大雁。
传闻:听说。
至此回:到此地便折返。
我行:我的行程。
殊未已:远没有停止。
何日:何时。
复归来:再次回来。
江静:江面平静。
潮初落:潮水刚刚退下。
林昏:树林在黄昏时分。
瘴不开:瘴气弥漫不散。
明朝:明天。
望乡处:遥望故乡的地方。
应见:应该能看见。
陇头梅:岭头的梅花,喻指家乡。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旅者在秋天的所见所感。首句"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中,"阳月"指的是秋月,即秋季的明亮月光;"南飞雁"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景象,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旅人的思乡之情。"传闻至此回"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远行的鸟儿的理解,它们似乎在告知诗人某处已经是返回之地。

接下来的"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则流露出诗人自己对于归途的渴望。"我行"指的是诗人的旅途生活,而"殊未已"则表明这段旅程尚未结束。"何日复归来"是诗人对未来归期的无限期待。

第三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风光图。"江静潮初落"写的是河流平静而水位开始下降的景象;"林昏瘴不开"则是指森林中树叶茂密而光线难以透入,营造出一种幽深的氛围。

最后一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充满了诗人对故乡的向往。"明朝"意味着清晨时分;"望乡处"是说诗人在某个地方眺望着自己的家乡;"应见陇头梅"则指望到的是远方山脊上的梅花,这里的"陇头梅"象征着高洁和坚韧,是对故土深情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以及对于归期的无限期待。

收录诗词(205)

宋之问(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少连,汉族,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字:延清
  •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市)
  • 生卒年:约656 — 约712

相关古诗词

麟趾殿侍宴应制

北阙层城峻,西宫复道悬。

乘舆历万户,置酒望三川。

花柳含丹日,山河入绮筵。

欲知陪赏处,空外有飞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入泷州江

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纵横。

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

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

猿躩时能啸,鸢飞莫敢鸣。

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

泣向文身国,悲看凿齿氓。

地偏多育蛊,风恶好相鲸。

余本岩栖客,悠哉慕玉京。

厚恩尝愿答,薄宦不祈成。

违隐乖求志,披荒为近名。

镜愁玄发改,心负紫芝荣。

运启中兴历,时逢外域清。

祗应保忠信,延促付神明。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下桂江龙目滩

停午出滩险,轻舟容易前。

峰攒入云树,崖喷落江泉。

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

鸟游溪寂寂,猿啸岭娟娟。

挥袂日凡几,我行途已千。

暝投苍梧郡,愁枕白云眠。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发端州初入西江

问我将何去,清晨溯越溪。

翠微县宿雨,丹壑饮晴霓。

树影捎云密,藤阴覆水低。

潮回出浦驶,洲转望乡迷。

人意长怀北,江行日向西。

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

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

路遥魂欲断,身辱理能齐。

畴日三山意,于兹万绪暌。

金陵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形式: 排律 押[齐]韵